陕西日报刊发陕西实施“特岗计划”调查文章:到乡村教书去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04 12:15

      《陕西日报》2013年8月7日(记者 王帅)题:到乡村教书去——我省实施“特岗计划”调查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等联合启动实施“特岗计划”,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两基”攻坚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到2012年招聘范围已经扩大到连片山区县。2009年我省首届特岗教师服务期满,除少部分专升本或考取研究生、公务员及企事业单位外,留用率达到90%以上。



新华社图

新华社图 
 

      特岗教师是中央实施的一项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政策,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

      目前,我省已为40余县招聘了8474名特岗教师,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6269人、专科学历2205人。绝大部分的受访特岗教师表示,三年服务期满后,愿意留下来任教。


乡村教育现状堪忧

      来自省教育厅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省共有小学8867所,专任教师171011人,学历达标率99.79%,专科及以上学历达到84.12%,小教高级及以上职称占34.85%(含中教高级0.59%);初中1819所,专任教师115434人,学历达标率98.68%,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69.4%,中教高级占8.36%,纵向比,各方面数据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由于历史原因,全省中小学教师总体超编与部分学科专业教师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拔高使用”和“教非所学”现象在农村较为普遍,义务教育段特别是农村教师高级职称比例明显偏低,远不能适应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需要。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农村学校没有体、音、美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这些课程多由其他非专业老师兼任。一位教育局长告诉记者,农村中小学的艺术类老师奇缺,虽然每年向上打报告要人,但“结果还是没人愿意来”。

      根据《商洛市关于缩减2013年特设岗位教师招聘计划的公告》,因洛南县初中音乐、柞水县小学音乐2个岗位达不到招聘计划与报名人数比例要求,洛南县初中音乐由原计划招聘3名缩减为2名,柞水县小学音乐由原计划2名缩减为1名。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校医、生活教师、工勤人员这些岗位全部没有正式编制。由于编制问题,几乎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生活教师与工勤人员都是临时外聘,工资主要由学校支付,待遇较低,人员流动性很大,难以保证工作质量,这对农村尤其是寄宿制学校发展的负面影响尤其明显。

      采访中,教师待遇和培训机会是被提及最多的两个问题。年轻的乡村教师呼吁多提供教育教学类专业培训的机会,并提高培训的层次和规模,他们认为高层次培训将直接影响到农村教学质量;年长一些的老师则希望进一步提高待遇,尽管教师基本工资发放已由财政直发,但记者了解到,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工资福利问题反映仍较大,一是基本工资之外的补贴因无经费来源落实较困难;二是学校之间收入差距较大。一位老师直言,在同等条件下,虽然农村和县城的老师基本工资一样,但县城教师的各种隐性收入是农村无法企及的,所以每年寒暑假,都是农村教师向县城调动的高峰期。


为乡村招特岗教师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等联合启动实施“特岗计划”,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两基”攻坚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到2012年招聘范围已经扩大到连片山区县。

      柞水县教体局副局长陈友谊说,从2006年开始,柞水县每年都招聘特岗教师。多年的实践证明,实施“特岗计划”,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关心和支持,有效缓解了农村地区,尤其是“两基”攻坚地区的燃眉之急。“特岗计划”走活了农村教育一盘棋,缩小了城乡教育的差距,促进了教育公平。

      柞水县位于秦岭南麓、商洛西部,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2年,全县有普通中小学和幼儿园134所,其中初中10所、小学108所、幼儿园14所、完小附设学前班22个;有教职工2015名,在校学生32911名,其中初中生7658名、小学生13374名,在园幼儿5363名。

      陈友谊说,柞水首个第一学历是本科的初中教师,来自特岗计划;柞水首个第一学历是专科的小学教师,来自特岗计划。

      省教育厅的资料显示:一方面是一些农村学校特别是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匮乏,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去不了,合格教师补充不上。实施“特岗计划”,招聘高校毕业生去西部农村学校任教,对于解决西部地区农村学校教师紧缺、结构矛盾突出、素质急需提高等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同时通过中央财政的引导,促进改革,逐步探索建立农村教师补充的新机制。

      一位教育专家表示,特岗计划的招聘范围是“两基”攻坚县和连片山区县,这些地方的财政往往捉襟见肘,教师工资占县财政开支中的一大部分。“这些县一方面缺老师,另一方面又担心老师来了财政无力负担,从而陷入‘财政穷、教育穷’的怪圈”。

      “特岗计划”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以中央财政为主。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特岗计划”教师的工资性支出,“对县来说,既不用过多增加开支,又能够改善农村教育,何乐而不为?”

      此外,从当前实际情况看,对于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来说,并不是无岗可寻,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急需合格教师,但由于这些地区经济状况、生活条件待遇等因素影响了毕业生任教的积极性。实施“特岗计划”,由中央财政直接支持,采取优惠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去农村中小学任教,并坚持下去,将进一步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用好待遇留下人才

      朱科富,柞水县蔡玉窑镇中学教师,2009年,他作为一名特岗教师来到柞水,县教育局先对这批特岗教师进行了岗前培训,然后由局长带队,把他们送到各个乡村中小学,中小学对他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甚至动员老教师两人合住,把腾出来的房子作为单身宿舍让给特岗教师。

      2012年,朱科富服务期满,经考察合格后,自愿留在柞水成为一名正式教师。

      柞水县教体局副局长陈友谊说,柞水虽然是贫困县,但县上仍然克服一切困难,尽最大努力解决特岗教师的有关问题。“我们将特岗教师与当地正式教师同等对待,优先考虑住房,积极为特岗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和住宿条件,鼓励他们安心工作”。

      20079月6日,在我国第23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省教育厅专门召开了首批农村学校特岗教师代表座谈会,对特岗教师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情况进行调研,征询他们对特岗计划的意见和建议,并就特岗教师关心的几个问题要求有关方面,抓好督促落实,切实维护特岗教师的权益。

      据了解,我省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如特岗教师在评优树模、外出进修和晋升职称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对表现突出,有意扎根农村的特岗聘用人员,在其三年服务期满后,经当地县级人事、教育行政部门同意报省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领导小组批准,考试考核合格后,列入省政府“十一五”期间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当中,可以续聘为国家正式教师。一些市、县还选择确定了一批办学条件较好的县城学校,以初中为主,对其新录用的教师先安排进“计划”,到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3年服务期满后回原聘用的县城学校执教,以此激发大学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专家建议延长中央支持年限,对3年后留在当地工作的“特岗教师”,给予地方经费补助,使特岗教师工资逐步过渡,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同时,国家适当提高特岗教师补助经费标准,以便吸引、稳定更多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任教。

      延伸阅读:

“特岗计划”解决了农村师资“老弱差”

——访柞水县教体局副局长陈友谊


      《陕西日报》2013年8月7日(记者 陈圣强)
      记者:实施几年的“特岗计划”对于我们这样的山区县能解决什么问题?      陈友谊:“特岗计划”大大地缓解了我们县边远学校的燃眉之急,充实了边远农村教育力量,确实解决了农村师资“老弱差”等问题,可以说,柞水县农村小学第一个专科生、本科生都来自“特岗计划”,很多原本无法开设的音乐、美术等课程开了起来,丰富了偏远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扩大了农村学生的知识面,为柞水农村教育输送了大量的新鲜血液,提高了柞水县农村教育的整体水平,促进了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改善了农村教育的精神面貌。
      记者:特岗教师给偏远农村的教育事业最直接的带来了什么?
      陈友谊:特岗教师年轻、有知识、有活力、有想法,他们很多已成为柞水县教育系统的骨干力量,年轻特岗教师喜欢钻研,喜欢探寻新的教学方式,并且敢于实践。此外,特岗教师不仅文化素质高,他们还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记者:特岗教师的待遇如何,他们满意吗?

      陈友谊:特岗教师所执教的地方都是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环境恶劣的山区。而我们柞水县财政都属于“吃饭”财政,投向教育的资金十分有限。一般来说,刚入职的特岗教师一月也就2000多元钱,而且特岗三年待遇基本不变,相对来说待遇较低,这就给特岗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一些问题。不过,这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特岗计划”的出台创设了一条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渠道,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同时使参与此计划的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记者: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特岗教师还存在什么问题?
      陈友谊:有些特岗教师对新环境不适应,存在较大的心理落差,尤其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没怎么吃过苦,到偏远农村工作后感到很不适应。此外,由于乡村居住、交通等诸方面条件不如县城,而且在业务上缺少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部分特岗教师不安心在乡下工作,勉强去的也不安于现状,在教学上小有成绩的骨干教师纷纷想调入县城学校,这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最后,特岗教师和原学校老师之间由于在知识层次、教学理念和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他们与老教师之间存在代沟,表现出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差异。
      记者:今后对于特岗教师我们将会采取什么培养方法?
      陈友谊:我们对于全县的特岗教师在岗前接受培训,中心校也会组织全镇的特岗教师进行业务交流,其内容应包括县情、教情和教学技能、新课程、新教法等,促进其尽快成长,县教育部门每年定期评选和表彰一批工作优秀的特岗教师和其他乡村先进教师,要大力宣传为乡村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特岗教师和其他乡村教师。在三年聘期结束后,各部门要积极创设条件,鼓励特岗教师能留下来继续从教,为农村基础教育事业作贡献。

“特岗教师”要有特殊保证

 

      《陕西日报》2013年8月7日(记者 王国星)
      2012年,中央财政拨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经费45亿元,将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范围扩大到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西部地区年人均补助标准已经提高到2.7万元,今年我省将面向高校毕业生再次招募1643名特岗教师,对于陕西、尤其是陕南地区,这一消息令人欢欣鼓舞。
      近来,在一些地区,个别部门把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特岗的方式,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地转移到了城里的省重点高中,出现了特岗教师在服务期内违约的“逃离农村”现象,令人唏嘘。
      事实上,特岗教师的不到岗,造成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和教学水平还维持在原来的状态,还要重复之前的教育方式。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农民依然花钱送孩子进城上学,浪费食宿费、路费等,增加了落后地区农民子女受教育的成本,一些农村家庭也因教育消费投入过大造成生活负担沉重。
      特岗教师“逃离农村”进城造成的后果,从根本上说,是延续了教育不公这种传统的资源配置和布局,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无异于扰乱国家资源配置,巧立名目地歪曲利用了政策待遇,骗取了国家的投资和名誉,受益的是个别部门和特岗教师,苦的是国家和广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们。这种做法非常恶劣,已经从根本上歪曲了中央的惠农政策,应该引起极大关注。
      值得警醒的是,一味的为农村教育“输血”的同时,应该从制度上规范特岗教师政策,坚持其为农服务的本质不动摇,让这项惠农民生工程走得更远、走得更踏实。做好特岗教师,就应该想方设法提高特岗教师各方面条件与待遇,既让他们能安心于工作岗位,又能看到未来的希望,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着手。
      一方面要维护特岗教师群体基本权益。特岗教师群体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对其基本权益的保障是特岗教师政策首先应做到的,他们作为教师身份的拥有者,应平等地与其他教师一样获得法律的保护,平等地获得政府的保护和社会的尊重,不允许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区别对待。
      另一方面要公正,注重特岗教师作为“个体人”的基本权益。每个教师都有发展权利,特岗教师政策应该关照教师的个人利益、愿望和需求,加强政策的人性化,始终把握特岗教师政策是围绕教育主体——教师的政策。
      第三方面,政府要运用一定的行政手段去缩小教师间的收入差距,比如政府出资给经济困难的特岗教师进行一定援助,提供必要的交通补助、体检费和按规定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享受相应社会保障待遇。
      最后就是要纠正传统观念里根深蒂固的“编制观念”导致的所谓“正式”与“非正式”的差别。对此,一些人认为特岗教师政策应该“一次性到位”,直接给特岗教师编制,待遇与正岗教师一样,或者在解决特岗教师编制的标准上适当向特岗教师倾斜,保证其三年内能够转正,而且工资待遇方面不断趋近于正岗教师,并保证按时足额发放。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