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记者来到阜南县会龙镇,寻找正宗的油旋馍加工技艺,品尝这种一面带焦、出锅即食的地方名吃。
凌晨4点起来和面
到会龙吃油旋馍,一定要去会龙老街。这里地处谷河北岸,明朝时兴集,一条南北方向的街道,至今还保持着几百年前的格局。
在会龙老街,同友早餐店算得上当地一家百年老店。“我家从我爷爷那一辈开始卖油旋馍,到现在有100多年了。”今年53岁的刘同友在老街十字路口北侧开了这家早餐店,两间店面坐东朝西,油旋馍是招牌主食。
做油旋馍,首先要发面。在早餐店里,一盆盆酵子(醪糟)散发着香甜的气味。“我们家做白米酵子,冬天用温房发酵子、发馍。”刘同友说,做白米酵子,首选沿淮地区出产的糯米,煮熟冷凉以后拌上酒曲,装在盆里中间压一个酒窝。
如果是在夏天,酵子24小时就能做成,冬天加温大概需要72小时。“做酵子关键是口感,时间一长酵子就老了,又酸又有一股酒味,只有时间恰到好处才能有香甜的口感。”刘同友说。
做早餐挣的是辛苦钱,刘同友的爱人韦凤勤凌晨4点就要起来和面。“这个季节,和好的面要放在温房里发,面发起后,才能下面剂子。”刘同友说。
做油旋馍已30多年
清晨6点,韦凤勤清理好案板,从温房里拿出一块发好的面团。扒开一看,里面都是均匀的气泡,说明面发得很好。“面发得好,做出来的馍才好吃。”韦凤勤说。
只见她用擀面杖把面团推成30公分宽的长条,在上面均匀涂抹油、盐、十三香和葱花后,又一分为二。“把长条对折,再切成一拃长的面段,就可以下面剂子了。”韦凤勤说。
韦凤勤所说的“下剂子”,其实就是旋馍:把加有佐料的面段旋成比鸡蛋稍大一点的面团。两手捏住面段的两头,左手顺时针、右手逆时针一旋一压,一个面剂子就做好了。
“做好的面剂子,像蒸发面馒头一样,要放在案板上醒一会。”韦凤勤说,30多年前她嫁给刘同友,就开始跟婆婆做油旋馍,现在婆婆已88岁高龄,还在店里帮忙。
不少人慕名来买
这边在醒面,那边的电饼铛已经通电。韦凤勤熟练地扭动电钮,用丝瓜瓤清理一下电饼铛,右手感觉到锅底发热以后,开始往锅里倒油。
“油旋馍离不开油,没有油不焦不好吃。”韦凤勤说着,拿起外形类似花卷的面剂子,一个挨一个地摆在锅底。接着舀了半瓢水,放入面粉和油,稍作搅拌倒进锅里。
在等待馍熟的间隙,刘同友谈起了以前做馍的回忆。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用柴火烧铁锅,后来有了铝制的平底锅,就开始烧煤,用电饼铛做馍只有10多年时间。
在2016年举办的“阜南匠造”首届劳动技能大赛中式烹饪比赛中,刘同友的会龙油旋馍获得金奖。虽说是县级荣誉,却为会龙油旋馍提高了知名度,不少人都慕名来买。
如今在会龙,吃板鸡离不开刚出锅的油旋馍。约15分钟,锅盖一掀,馍香扑鼻。刚出锅的油旋馍单面带焦、互相粘连,记者趁热尝了一个,满口都是馍的蓬松和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