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赵曌 邓小艺 骆文文 陈飞宏
从贵阳出发,向北38公里。这个地方,叫修文。
“修其孝悌忠信,文以礼乐诗书。”县名一语双关,寓“偃息武备,昌明文教”之意。
修文的魂,要追溯到500多年前。1506年,王阳明被贬龙场驿(即今修文),得以悟“心即理”,创“知行合一”,倡“致良知”,完成了内心世界的真我探索,而后立言、立德、立功。从此,阳明心学光照天下。
而今,阳明心学蜚声中外,修文被誉为“王学圣地”,中外学者更尊其为阳明心学的“耶路撒冷”。
刚刚落幕的2018中国·贵阳(修文)第六届国际阳明文化节,来自国内外的80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追慕“良知之光”、论道“共建共享”……穿越时空而来,阳明让修文正以深沉、温厚的姿态,与大千世界对话;而修文对阳明文化的传承弘扬,源远流长,正历久弥新。
修文县龙场镇栖霞山,海拔并不高,山间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山不在高,恰恰有仙则名。
500多年前的这里,曾是通往乌蒙山区水西彝族诸部的“九驿”之首驿,据传蛇虺遍地,瘴疠流行,环境险恶。明正德三年(1508年),王阳明得罪宦官刘瑾,受其所害遭贬龙场驿。
王阳明到达龙场驿之后,驿站破损不堪,根本无法居住,只得在不远的草棘丛中搭了一间极其简陋的草庵栖身,并写下《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的诗文。
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王阳明移居至龙场驿东北约3里的栖霞山“东洞”,后改洞名为“阳明小洞天”。
“披莱历风磴,移居快幽垲。营饮就岩窦,放榻依石垒。”洞内漏水、透风、蛇蚁横行……
山间石阶蜿蜒。深秋,枯木落叶满地皆是,倒增添了几分斑驳之感。沿着圣贤的足迹,拾级而上,恍然间竟有些古今时空交错的幻觉。
山腰,便是阳明洞。
随处可见历代名家的摩崖石刻,洞口“奇境”两个大字,出自清道光庞霖之手,昭示着这里确有一片洞天。
就是在这里,王阳明深得孔、颜之乐,他回忆玩索历代儒家之道,参悟古今之理、世道人心,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创“知行合一”学说,奠定了“致良知”的学术基础,终至创立“心学”体系。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中华思想史和文化史上,自此留下了“龙场悟道”的重要篇章。
有学者说,是龙场成就了王阳明。而在修文人心里,先生留下的,是这一方水土的“魂”。
参悟大道的王阳明,开始在修文兴学讲道。阳明洞往上,百姓自发修建了三间茅草房,供先生用作授课讲学之所。今天还完整留存的王文成公祠,便是“龙岗书院”的旧址。
1876年,修文知县李崇畯称“黔之中有书院,自龙冈始也;龙冈之有书院,自王阳明先生始也。”大意是说,贵州的书院皆来源于“龙岗书院”,而“龙岗书院”则来源于王阳明先生。
正因如此,在修文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长肖伦文看来:“在修文讲阳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具有特殊的意义。”
早在1995年6月,修文便以社团的形式组建了“阳明学研究会”,聚集县内王学爱好人士开展学术研讨。2010年10月,“修文县阳明文化研究发展中心”成立;2015年,该中心“升格”为县文旅局内设机构,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成为人才培育、对内研学、活动组织、对外交流的常设机构,聚集了一批王学专家和40多位王学爱好者从事阳明文化的研究发展工作……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王阳明曾在贵州参学悟道,贵州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有独特优势,希望继续深入探索、深入挖掘,创造出新的经验。”
传承,不遗余力。
栖霞山下,一座占地3000多亩的中国阳明文化园正破土而出。入口处的“心学圣地”、“儒学正脉”、“知行合一”牌坊,洗心池里的“心即理”、“致良知”石刻……肖伦文说:“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浸润着阳明文化的生命力。”
2018年10月25日,中国·贵阳(修文)第六届国际阳明文化节在这里开幕。而在此前,修文已经在1999年、2002年、2005年、2009年、2016年先后成功举办了五届“国际阳明文化节”活动。
文化园主广场的中轴线上,15.08米高的王阳明铜像静静伫立,手中握笔,远眺修文县城。
为了更好的传承弘扬阳明文化,修文县于中国阳明文化园内重新建立“龙冈书院”,以更加完整的传播体系、更加完备的配套设施,将其打造为全世界体验“阳明心学”、研究“阳明心学”、感悟“阳明心学”的国际性大平台,成为弘扬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
历史的车轮滚滚。500年后看,作为贵阳精神发源地和贵州重要文化名片的阳明文化已然愈加深入人心,研习、传承、创新、转化……源源不绝。
古琴声响,龙岗书院内,穿着古装的孩童拿起书卷,吟诵着“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似乎就和500多年前一样,阳明先生在这里开辟鸿蒙,传道授业,启一方之文明。
当年的草庐已然无存,但关于“道”的教化,却薪火相传,穿越时空而来,历久弥新。
傍晚时分,虎山居委会的“新时代市民讲习所”里,开始热闹起来。买了菜的大妈、下班赶来的小伙……大家聚到了今天的“重德修文大讲堂”。这一场的主讲,是来自修文县阳明文化研发中心的谌业军。他要讲的,正是《走近王阳明》。
“大家知道王阳明先生当时以两万人的军队与敌方十万人的军队战斗,最终花了多长时间平定叛乱吗?”“仅仅三个月!”
“文能流传千古、脍炙人口;武能带兵打仗,艺高胆大。所以我们说,阳明先生真的很了不起啊!”谌业军讲得动情,街坊邻里听得入神。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主要是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主,阳明心学就是这样一些朴素的道理。”谌业军理解,阳明心学在当下同样具有极强的实践生命力,这就是阳明心学宝贵的现实意义。
修文,就在做着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
全县各乡镇、部门、村居设立“重德修文”讲堂,开展“重德修文”进机关、社区、学校、乡村、企业、部队、景区、家庭、店铺等“九进活动”,宣讲阳明文化,推进党员干部修身、养心、实干、为民,促进党政干部、公务人员、教师学生、社会群体在德育、修养、价值观等方面有所提升。
仅2018年上半年,全县就开展各种形式的宣讲学习活动1100余场次,覆盖听众4万余人次。
人人可讲、随处可讲。几年来,全县“知阳明文化、学阳明文化、用阳明文化、践知行合一”的氛围正在逐渐形成。
肖伦文发现了变化,在修文,身边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小箐乡白果组村民传承阳明先生的“南赣乡约”,探索当代村民自治管理的新途径,建设美丽乡村,山寨面貌发生明显变化;谷堡乡猕猴桃种植户传承阳明先生的“致良知”精神,种良心果,种优质果,千里追回客户运走的次果;边远村寨过去有媳妇进门十几年不喊公婆的现象,大讲堂把孝道、礼节、风尚讲到了百姓心坎上,使村民自觉践行和传承中国传统孝道……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母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修文县一中,孩子们在每周都会举行的“小班会”上朗声诵读经典。
15分钟的“小班会”,专门用来传习阳明文化。“师承”阳明,学校创新办学、立德树人,教导孩子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从小就听长辈们讲王阳明,到我退休了也还在学习。”今年62岁的罗林敏和同住龙岗社区的邻居们一道,以阳明文化为主题编了一首歌:“孩子们啊,要顺从教诲,要勤奋地读书,还要孝顺父母,要学习谦恭待人,节俭饮食......”
虎山社区的工作人员林永梅说起王阳明,总会滔滔不绝。因为“经常讲”、“给家人亲友讲,给街坊邻居讲,给外面来的客人讲”。她说,修文是阳明文化的发源地,“那我们每一个修文人,就是传承、宣扬阳明文化的东道主。”
一颗热心,诚意拳拳。
阳明先生曾言:“人人皆可为圣。”观照当下,源自于阳明心学的潜移默化、自然而然的教化更具力量。
在推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道路上——
修文,从“心”开始,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