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县这个陕西小城,藏着甘肃简称“陇”字的由来,更曾是丝绸之路的第一道门户,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这座沉寂多年的边陲县城正迎来新的机遇。
陇山,如今更多被称为六盘山区南段,在古代其实比六盘山更有名气。这座山脉呈南北走向,天然分隔了陕西与甘肃两地,成为了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陇山也叫陇坂,是陕、甘、宁三省区的交通要道,是“丝绸之路”从关中平原西出遇到的第一座大山。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贸往来要道。
陇县因位于陇山东坡而得名。历史上,陇县曾经是地级行政单位,陇州,管辖范围远超今日。随着交通线路的变化,陇州的地位逐渐下降,最终成为了今天宝鸡市下辖的一个县。
秦襄公曾在此建都,开疆拓土。秦始皇西巡,将这里视为秦之西门;汉武帝登陇首,在此设置大震关。这些历史事件赋予了陇县“秦都汉关”的称号。
丝绸之路通常分为南线和北线。北线沿着泾河河道行走,过萧关,也称萧关道;南线则沿着千河河道走,需要翻越陇山。从广义上说,北线萧关道也是翻越陇山的,属于广义上的陇关道。
从丝路南线翻越陇山时,陇县是必经之地。固关镇就是古代著名的大震关所在,加上安戎关等一系列关隘,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陇关”。这里是丝绸之路从长安西出后遇到的第一个重要关口。
甘肃简称“陇”,源于陇山以西的广大地区在古代都被称为“陇地”或“陇西”。陇县与甘肃的地理和文化亲近也就不难理解了。
虽然现在陇县属于陕西省,但它与甘肃的文化交流频繁,两地人民在生活习惯、语言口音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这种跨省区的文化交融,形成了陇县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
陇县作为陕西的西大门,与甘肃省相邻,这种地理位置使得它在历史上与甘肃的关系比与关中平原的关系更为密切。直到今天,陇县与甘肃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仍然十分频繁。
陇县的地位随着交通线路的变化经历了巨大起伏。在丝绸之路繁荣时期,陇县作为必经之地,发挥着重要作用。商队、使节、僧侣都从这里经过,带来了繁荣和文化交流。
陇海铁路的通车彻底改变了西北地区的交通格局。这条铁路线没有经过陇县,而是选择了南线经过宝鸡的路线,使得陇县逐渐被边缘化。
曾经热闹的陇关道逐渐冷清,固关镇基本处于被废弃的状态。虽然现在新修了通往甘肃的道路,但陇县已经失去了往日的交通枢纽地位。
尽管地位不如从前,陇县仍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陇县是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名县,拥有众多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
关山草原是陇县最具代表性的景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国内西北内陆唯一具有欧陆风情的高山草甸。古代这里是秦人先祖的牧马之地。
龙门洞森林公园是另一处著名景点,这里是龙门派祖庭,还有神秘的“悬空道院”。当年丘处机在这里悟道,看中了这里的奇山异水,山壁上的众多孔洞成为了天然的“洞天福地”。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陇县这个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虽然现代的交通干线已经不再经过这里,但陇县仍然可以挖掘自身优势,寻找在新时代的定位。
陇县农业特色突出,是羊乳、苹果、核桃等农产品的优生区。有着“陇州五宝”之称的羊乳、核桃、苹果、香菇、蜂蜜是当地的特色农产品。陇县还有“中国核桃之乡”的美誉。
旅游业也成为陇县的重点发展产业。依托关山草原、龙门洞等景区,陇县正努力打造成为陕甘交界处的旅游目的地,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前来观光度假。
丝绸之路的精神在当今世界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这条跨越万里的道路不仅连接了商品交换,更促进了文化、科技、思想的交融。
如今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这一倡议旨在推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这一背景下,像陇县这样曾经在丝绸之路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节点城市,其历史经验和文化价值值得重新审视和挖掘。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未来交流的桥梁。
陇县虽然今天只是一个小县城,但它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却远远超出了其行政级别。它是甘肃简称的起源地,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起点。
从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到如今“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历史似乎正在经历一个循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可能会在新时期重新焕发出活力。
对于陇县来说,如何挖掘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现代发展需求,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不仅是陇县的课题,也是许多类似历史名城共同面对的挑战。
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旨在推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
昔日驼铃悠扬的陇关道,或许不会再响起驼队的铃声,但那条连接东西方的交流纽带,依然以新的形式延续着它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