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中药材等甘肃特产春节大热 创名牌行销全国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01 03:54

       中广网兰州2月6日消息 兰州百合、苦水玫瑰、陇西中药材、农家土鸡蛋……春节期间,省内各类土特产销售异常火爆,近几年来,甘肃特产纷纷告别“土”气,借助名气创起了品牌。而且,有人还在为甘肃特产筹建甘肃名优特商品电子商务平台,有人希望成立“甘肃土特产品协会”,把甘肃特产品牌做得更强。

  今年春节,一些本地生产、精美包装的土特产成为一大亮点:农家土鸡蛋、兰州百合、岷县当归、陇南大红袍花椒……而在市内各大超市,土特产品销售专厅里十余种包装精美的土特产品,如甘肃四宝、西北四珍,将久负盛名的兰州百合、苦水玫瑰、甘南蕨麻、红宝枸杞,以及黄芪、当归、锁阳、党参等本土盛产中药材全部囊括;正林大板瓜子、岷县的酥皮点心、皋兰的和尚头挂面亦告别传统的简单包装,纷纷“盛装”亮相,亦成为节日礼品的一大选择。

  记者发现,这些土特产礼品价格从几十元到二三百元不等,包装十分考究且极具现代气息。在东岗西路上,专司土特产商品销售的某品牌总经理王红告诉记者,从阴历腊月开始,该店内的销售业绩便开始全线冲高,“春节销售期已基本结束,本店仅土特产一项的营收就接近千万,同比去年增长了至少三成。”

  春节盛装亮相走俏 销量增三成

  “东西好就畅销的,这倒不一定。”王红告诉记者,去年年尾和今年春节忙得不可开交,但是以前却不是这样的,“大家都知道兰州西果园的百合甲天下、‘千年药乡’陇西的药材资源丰富、岷县的酥皮点心陇上拾馐,但是以前就是没人来买,更别说还大包小包地带去外地了。”

  究其原因,王红说:“以前甘肃土特产大多都是小型化作坊式制作,准入门槛低,鱼目混杂,知名度也不高,就难以‘走出去’。但近几年来,随着甘肃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旅游知名度的不断扩大,甘肃的土特产也开始‘升级换代’了,企业都在向标准化加工土特产,都在搞QS认证,政府在不断引导,市场这个‘杠杆’在不断调控,包装在不断升级,土特产也就不再‘土’了。”

  发掘潜力大 要畅销有讲究

  如今,这些土特产正在纷纷告别“土”字,借助名气创起了名牌。

  具有200多年历史的岷县酥皮点心,以加工原料丰富、生产工艺考究而受消费者青睐,在甘川茶马古道上也小有名气。2007年,不满足于现状的岷县80多家点心加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将过去口口相传的传统制作工艺和配方,按照感官要求、卫生指标、微生物指标、试验方法等国家相关标准,出台了制作岷县点心的省级操作标准。冬梅点心、双喜点心、石氏点心、漫漫点心、艳艳点心等7家上规模的点心加工企业,还通过了QS质量安全标识认证。去年,他们又借助点心的“名气”成功注册了甘肃省首件集体商标——岷珍点心。如今,岷珍点心年产量达到500万公斤以上,年产值超过亿元。

  借助名气创名牌的,不仅仅是岷县点心。以中药材闻名全国的陇西,成功注册了“陇西白条党参”“陇西黄芪”国家地理证明商标。而平凉苹果的“身价”,则由从前的每公斤苹果1.1元,涨到了现在的每公斤“金果”7元多;“东乡手抓羊肉”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带动了400多家企业,吸纳2万人员就业,年产值超过3亿元……

  “名气”变“名牌”,让甘肃土特产从价格竞争变成了价值实现。去年,天水市3户企业就通过商标权质押,“破天荒”从银行贷到了1.4亿元贷款。

  土特产们借助“名气”创“名牌”的举动,启发了众多后来人。去年,我省仅新增注册商标2020件,使商标总数达到了18853件的历史最高点,其中612件被评为甘肃著名商标,25件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38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去年的兰洽会上,我省也第一次举办了“甘肃商标展”,并开始实施商标战略推进经济发展。

  借名气创名牌 甘肃特产行销全国

  “甘肃农副土特产品资源非常丰富,仅中药材就有951种,仅凭一家无法把这个行业做强。”王红希望能成立“甘肃土特产品协会”,在这个协会里他们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长期关注本土特色产品的兰州掌商门公司董事长廖宗泰,一直在谋划着甘肃土特产的商机,并计划以线上实体店面、线下电子商务的形式,将所有的甘肃名、优、特商品的资源整合起来,“抱团”打入全国市场。

  记者也注意到,在淘宝、易趣、京东商城等电子商务网站上,销售甘肃土特产的网上商店比比皆是。

  廖宗泰表示:“沿海企业知道电子商务会为他们带来商机,因此,会主动地创建维护一个网站。相比之下,尽管有不少甘肃企业都建设了自己的网站,但有不少都出于跟风心理,没有把网站融合到企业整体发展规划当中,有的企业随便找一名文员兼做网站,有的甚至丢在那不管。”

  事实上,近年来,甘肃一些土特产生产企业通过农博会等各种渠道,不断扩大知名度。同时,甘肃大部分网商对土特产网络销售的前景充满信心。大部分网商和一些网民表示,要使甘肃土特产实现更多的网络销售,资源整合是关键。“从进货渠道到终端销售,从物流运输到售后跟踪服务,从质量到价格,需要把相应的资源整合在一起。”一家注册网店店主王先生表示,这就是目前制约土特产网络销售的瓶颈所在,只要能突破这个瓶颈,甘肃土特产就能通过网络走向千家万户。

  值得期待的是,廖宗泰告诉记者,他正在筹建的甘肃名优特商品电子商务平台目前已经获得了省农牧厅、省工信委等多家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与支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荟萃陇原文化的甘肃本土特产或将借助网商的平台,突破发展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