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站前广场、大庆路、陈仓老街和长乐塬上四台老火车头背后的故事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22 11:46

老火车头背后的故事

宝鸡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诞生在宝鸡。在宝鸡,与铁路文化有关的实物多、故事多。漫步市区,可以看到多个老火车头景观,这些火车头既是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又是历史变迁的“见证者”。今天,让我们聚焦四台火车头,倾听它们背后的故事。

火车站站前广场上世纪90年代的火车头

跑了460万公里的“劳模”

油饰一新的车身、阔门脸的车头、完整的组件,在我市刚改造完成的宝鸡火车站站前广场上,摆放着一台红色韶山7C型0012号电力火车头,成为市民、游客打卡拍照的新景观。


“这台火车头是1999年产的客、货运电力机车,曾在陇海线、襄渝线等铁路线上‘服役’20多年,今年1月停用。这台火车头总走行里程约46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跑了115圈,堪称火车头里的‘劳模’。”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宝鸡机车检修厂党委干事赵选团介绍说,这台火车头配属西安机务段,曾承担陇海铁路西安至宝鸡、西安至郑州的客运牵引任务。后来,它又被调到安康机务段,在襄渝铁路、阳安铁路上“奔跑”,可以说是一台“勤恳耐劳”“奔波不停”的火车头。

至今,在这台火车头上能清晰地看到“大同机车厂1999”“宝鸡机车检修厂大修”等字样。赵选团介绍,韶山7C型电力机车是客、货运两用干线电力机车,1992年,由大同机车厂、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研制成功,批量生产了113台,这台火车头就是其中之一。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火车头“退役”后,一般会做报废处理。这台火车头停用时间不长,各种零部件较完整,观赏性强,韶山7C型电力机车是我国电力机车的代表车型之一。火车站站前广场改造时,便选用了这台火车头作为实物景观之一。在“落脚”火车站站前广场前,有着“火车头4S店”之称的宝鸡机车检修厂的工人师傅们对它进行了细致的检修、保养、油饰等工作,使其“容光焕发”。

这台重达百吨的电力火车头,是怎样从厂房运到火车站站前广场的呢?宝鸡机车检修厂融媒体工作室朱旭涛记录了当天的搬运工作。他说,火车头体积大、重量重,需要分体、分开运输。10月13日零时许,三辆重型卡车载着机车车体和走行部,从厂里驶出,到达火车站站前广场后,吊车将车体和走行部安放在点位上,数十位火车检修工对其进行组装。那晚,火车站站前广场灯火通明,工作人员忙活了一晚上,最终呈现出如今市民、游客看到的火车头样子。

(宝鸡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琼)

大庆路上世纪90年代的火车头

“奔波”宝成线的“老功臣”

11月21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市区大庆路的宝成文化主题公园,一台翻新的韶山型电力火车头格外惹眼,吸引市民前来拍照打卡。


这个公园虽然面积不大,但是意义不小,它坐落在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宝鸡机车检修厂大门外。忆往昔,1961年8月15日,国产第一台电力机车从这座工厂出发,开始飞跃秦岭之巅。1975年,宝成铁路全线实现了电气化通车,电气化铁路由此从宝鸡走向全国。2020年,宝鸡机车检修厂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这座面向社会的宝成文化主题公园。

宝鸡机车检修厂党委干事赵选团对这台火车头非常熟悉,他告诉记者,这台电力火车头是SS6型1020号机车,生产于1994年,“SS”是韶山的拼音缩写,虽然已经“退役”,但是它内外配置完整,是当年宝成、陇海铁路干线上的主力车型。这个车型的机车目前在临潼还有一台,还有部分机车仍在国内其他铁路线上“服役”。“我们厂里的人对这台火车头很有感情。它是客、货运两用的,从宝成线、陇海线‘退役’后,在厂里当调机使用,就是拉着准备检修的火车在厂里来回跑。”赵选团介绍道,后来建公园用它做景观时,大家把火车头内外都进行了翻新,把车里的油脂等易燃物品去掉,保障安全,然后漂漂亮亮地和市民见面了。

当天,记者在宝鸡机车检修厂里还看到一台很有年代感的绿色火车头,群众可进行团体性预约参观,还可以同时参观厂里的宝鸡市铁路博物馆。这台绿色的火车头生产于1971年,车号为“韶山1061”,是国产第一代电力火车头的代表,曾经在宝成线上牵引客、货列车奔驰。宝鸡机车检修厂将它翻新后展览,人可以进入司机室内,体验一把当“火车司机”的感觉。

如今,无论街头公园里展览的电力或蒸汽火车头,还是厂内装扮一新的火车头体验车,它们都像“老功臣”一样静默而立,成为一道城市景观。

(宝鸡日报全媒体记者 麻雪)

陈仓老街上世纪60年代的火车头

“年逾六旬”的蒸汽机车

在市区陈仓老街北口,一台蒸汽火车头是市民和游客眼中的网红打卡地。老一代人在这里回忆过去,年轻人来这里追寻历史,游人拍照之余,也感叹时代的变迁。这台老火车头是怎么“开”到这里的呢?11月21日,记者采访了陈仓老街运营部部长王超,听他将火车头的故事娓娓道来。


这台火车头通体黑色,火车上写着“SY1635”的字样,带着一节草绿色车厢,静静地停在铁轨上。“老火车承载着老宝鸡人的集体记忆,在设置地标性建筑时,我们就想到以火车文化唤起人们的集体记忆。”王超说,1941年是宝鸡工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年,因此,陈仓老街项目通过还原标志性建筑宝鸡老火车站以及老火车头等,展现宝鸡悠久的交通文化。

“2016年夏天,本着火车头一定是真正意义的火车,而不是仿制品的原则,我们辗转大半个中国,最后在四川一家钢铁厂找到符合要求的火车头。”王超说,这台编号为“SY1635”的上游型蒸汽机车,生产于1960年,是由唐山工厂在MA6型机车的基础上改造设计并试制出的第一台上游型机车,代号为SY,到目前为止共生产了1600多台。

有了老火车头,还得想办法带这个“大家伙”回家。充分研究讨论后,工作人员将它解体,运回宝鸡后再重新组装。在陈仓老街,工人们将部件一个个检修,并进行了处理,还对车身重新喷漆做防腐处理,2017年1月23日,这台老火车头迎来了它的新生。

2022年9月,这台老火车的车厢被改造成有声书屋,对外开放。车厢内的墙面上有喜马拉雅有声图书馆,游人只需通过手机扫描相应的二维码,就可以免费收听有声图书。车厢内还有宝鸡当地的历史人文故事和文旅资源推荐,让游客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更快地走近宝鸡、了解宝鸡。

“宝鸡的人文历史十分厚重,宝鸡人对火车的情感也浓厚深刻,我们希望更多年轻人、外地人在这里触摸宝鸡的发展脉搏,在感受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时,能够致敬过去,更好地向未来奋进。”王超说。

(宝鸡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琴)

长乐塬复原上世纪40年代的火车头

支援抗战生产的“发电机”

11月23日下午,在深藏闹市的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几位游客正围着广场上一台火车头参观拍照。这是一台复原的404号蒸汽机车,80多年前,在宝鸡长乐塬办厂的民族企业家,就是用这样一台蒸汽机车发电,带动4000锭纺纱机运转,为支援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宏伟 摄

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是原宝鸡申新第四纺织厂所在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民族企业荣氏申新第四纺织厂从汉口内迁宝鸡。此前,宝鸡陇海铁路沿线还是一片荒凉,莫说厂房,连个像样的民房也见不到。把工厂迁到这里,能开得起来吗?

据宝鸡申新子弟、抗战工业内迁史学者冯驱介绍说,1939年9月8日,宝鸡申新第四纺织厂开始试生产。企业靠着借来的12个汽车引擎,加上一个煤气发生炉和一台旧的发电机,带动2000锭纺纱机运转,但这个生产效率远远达不到要求。

如何才能增添动力、加大产能?所有人都在思考。申新员工王阿庭听农户说,当年,位于山西的西北制造厂为躲避日寇侵袭,带着两台火车头过黄河、进潼关,在虢镇休整。按说到了虢镇,完全可以把火车头拆解,再运到汉中、广元,为什么要靠汽车牵引、马拉人推,带着火车头翻越秦岭去汉中、广元呢?难道不是图火车头上的零件和钢材吗?

冯驱说,为找到答案,王阿庭特地跑了趟虢镇,向当地群众打听,回来后,又与建厂负责人瞿冠英讨论。两人从傍晚聊到拂晓,最后推断,西北制造厂之所以“旱地行舟”,是为了把火车头带到汉中、广元去发电!

瞿冠英将这件事向原汉口申新第四纺织厂厂长章剑慧汇报,章剑慧决定如法炮制。1940年1月,申新向陇海铁路局租借了一台编号404的英国史蒂文斯蒸汽机车。经过半年准备,7月23日,火车头正式启动发电,带动4000锭纺纱机运转,每月可以增加200件棉纱的生产量。

冯驱说:“用火车头发电,是危难之中没有办法的办法,也体现了申新老前辈的集体智慧。”

(宝鸡日报全媒体记者 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