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光沟国家工业遗产,一个有根、有魂、有梦的地方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25 08:09

红光沟国家工业遗产,一个有根、有魂、有梦的地方

媒体:中国航天报 2020-08-07 17:41

8月6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吴燕生在2020年新员工入职培训开班式上指出:我国航天事业在出成果、出人才的同时,也孕育形成了包含航天传统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在内的航天“三大精神”,并在新时代逐渐孕育出探月精神和北斗精神,这些精神一脉相承,是航天事业发展的不竭源泉,是建设航天强国的不竭动力,是新时代航天人的精神坐标。新员工加入航天,第一课就是要学习历史、感悟精神。

今天,本报就带您走近“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一起感知航天精神。

“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凤州镇,是我国三线建设时期唯一的航天液体动力研制基地,这里诞生了我国航天史上无数个第一:第一台远程火箭发动机,第一台姿态控制发动机,第一台高空二次启动发动机,第一台载人航天发动机,第一台大推力无毒无污染绿色环保发动机……见证了中国航天液体动力事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彰显了航天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丰碑。

前不久,继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后,六院在凤县凤州镇举行“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暨国家级航天精神文化区项目开工仪式。这标志着,旧址将继续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和航天精神文化载体的作用,为实现航天梦、强军梦、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

“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中的科研楼、机要室、行政后勤楼、力学试验室、“厕所试验室”、201洞、小泵试验室、张贵田院士之家、科研区1号2号专家楼、红光工人俱乐部、指挥部办公楼、大礼堂、招待所等建筑以及“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总体分布手绘图”等历史档案、口述历史材料被列入“国家工业遗产”核心物项。

旧址蕴含丰富航天特色文化资源,为全国各地干部职工、学生团队提供了解航天事业、接受航天“三大精神”洗礼的现场教学平台……

航天传统精神在红光沟闪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大规模基础建设。因建设的地点主要位于被称为“三线”的广大中西部地区,因此这场建设被称为“三线建设”。

1965年,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选址在凤县,代号067。因067基地下属某重点单位名为红光机械厂,凤县在该区域设有红光公社,于是067基地便被人们称为“红光沟”。

1969年6月,067基地建成投产,成为我国航天系统第一个建成投产的三线基地。整个基地绵延21公里,建成了研、试、产、管、服功能配套齐全的综合性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形成了“一条红光沟,两代发动机,服务三大总体院,四个核心单位,应用于弹、箭、星、船、器五大领域”的事业格局。

雨后的红光沟明净清丽,沟里残破的老厂房不复当年。青砖墙体上,50多年前嵌入的“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等标语清晰可见。

红光沟是“三线建设”的一个缩影。当年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专家从北京等地来到这里,动手搭建茅草屋作为宿舍,一砖一瓦地盖厂房。

1965年三线建设刚刚开始-067基地初创人员进入红光沟

1975年,时任国防科委主任的开国上将张爱萍将军专程到红光沟作形势任务动员,提出“要尽快拿出武器装备上的‘杀手锏’来”,给干部职工带来了极大的鼓舞。

从北京等地来到067基地的科学家一起参加动员大会誓言为三线建设贡献力量

1980年5月18日,由067干部职工在红光沟研制的发动机推举我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腾空升起。发射任务成功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专门发来贺电。

1981年8月,红光沟遭受百年不遇特大洪水袭击,067基地领导提出“自己干、三不变”,自己恢复自己的生产,并且承担的科研任务不变、交付周期不变、科研经费不变。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短时间内恢复了科研生产和试验,使067基地承担的国家型号研制任务没有因灾误点。

1990年12月30日至1991年1月2日,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刘纪原召集全系统各院、局、基地一把手来到067基地,召开“全国航天系统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号召全系统向067基地学习,特别授予067基地一面“艰苦奋斗的楷模,无私奉献的榜样”的锦旗。

这些宝贵的航天传统精神在红光沟熠熠生辉,成为引领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不竭动力。

厕所实验室诞生姿控发动机

“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是我国三线建设时期唯一的航天液体动力研制基地,为火箭腾飞提供动力支持的发动机是否合格,是火箭发射成败的关键一环。

在这里研制的各型号发动机,圆满完成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工程,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航天事业实现技术跨越与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动力基础。

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每次成功的背后是无数次不为人知的试验和航天人激情与梦想的浇筑。

来到067基地科技人员自己动手搭建起“草棚试验室”用于姿态控制发动机热试车

其中,广为人知的“厕所试验室”就是为了保证研制试验任务的顺利推进临时“暂借”的。

在最艰苦的环境中寻找最合适的方法,技术人员把女厕所作试验间,男厕所作试验控制操作间,兼作装配间,在男女厕所中间隔墙上打个洞,安上有机玻璃作防爆观察窗。

姿态控制发动机创始人傅永贵等技术人员把原来的简易试验设备经过改装搬过来,“厕所试验室”就这样开始了试验,在这里研发出了我国第一台姿态控制发动机。

姿态控制发动机创始人傅永贵在一间废弃的厕所里进行技术研究

一幕幕满载历史流年的画面,把毅然决然投身国家航天事业的航天人形象描绘得越发清晰。

在秦岭深山艰苦环境下,科研、生产、试验人员克服了发动机研制的重重难关,不断孕育、不断实践、不断发展,极大地丰富了航天“三大精神”的内涵。

在三线建设时期,液体火箭发动机多项关键技术得到突破,飞行试验成功率世界领先,获得了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我国新一代长征系列火箭发动机的雏形也就在067基地逐渐形成。

红光沟旧址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从秦岭的深山腹地到中国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摇篮”,从1965年至1993年再到今天,从北京至凤县再到西安,其中的变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典型缩影。

1993年067基地整体搬迁到西安后,正式更名为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红光沟旧址有些科研试验设施依旧承担国家重点型号研制任务并将长期使用。067基地虽然逐渐从红光沟迁出,但三线精神却在这片土地上一直延续。

面对保护利用的复杂环境,六院成立“驻凤办”,派专人开展专项看护,并根据旧址状况,对旧址建筑物的维护保养采用项目制管理。到今天,“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核心物项和重点部位基本保存完好,165所试验区仍在使用,继续为中国航天事业作着巨大贡献。

现在仍在使用中的067基地常规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区二号台

近年来,六院在旧址开展了一系列面向新入职员工、骨干员工和各大高校的航天精神教育活动。

当年067基地建设者们居住的民房

目前,六院正以“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为依托,建设国家级航天精神文化区,旨在建成航天人精神家园、航天精神文化传承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形成航天服务业发展新动能。

六院新入职员工来到红光沟进行航天精神教育培训,他们身后就是067基地重点实验室试验区201洞

当前,在历经三线建设、脱险调迁和转型升级发展等多个阶段,六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成为我国唯一集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主动力系统、轨姿控动力系统及空间飞行器推进系统研究、设计、生产、试验为一体的大型专业研究院。

六院党委副书记栾希亭说:“‘红光沟’是孕育中国航天人液体动力初心的沃土,入选国家工业遗产,为航天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建设航天强国注入了新时代的精神源泉。‘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是一个有根、有魂、有梦的地方。我们期待着红光沟再次焕发活力,为全体航天人传承航天光荣传统,弘扬航天‘三大精神’,为国家和社会提供航天优秀文化滋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向着‘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航天梦砥砺前行。”

想了解更多航天历史、感知航天精神,请关注由中国航天报社编著、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的弘扬航天“三大精神”推荐读物——

《共和国航天往事》

《重走三线路》

—征订启事—

《共和国航天往事》

新中国成立时,老一辈科学家是如何冲破艰难险阻回到祖国开创航天事业?我国两弹结合飞行试验经历了怎样的曲折?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科研人员如何克服困难夜以继日地刻苦攻关?静止轨道上的丰碑是指的哪颗卫星?“归零”是从何而来?长征火箭的首飞和“走出去”有着怎样的故事……

《共和国航天往事》一书,通过实地寻访近百位亲历者或相关人员,再现一段段尘封的航天往事,以一篇篇有故事、有情怀、有深度的文章钩沉史实,在新时代大力弘扬航天“三大精神”。同时,该书征集到数十位平凡的航天个人和航天家庭的故事,展现了航天人的奋斗征程与家国情怀。

《重走三线路》

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三线建设对我国国防建设和航天事业意味着什么?那句流传深远的“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对于三线建设者又有什么样的生命内涵?50多年前,开展三线建设的决定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也塑造了我国航天工业的格局。

《重走三线路》一书,通过记者重访三线的所见所闻,以及三线建设者的真实回忆,全景式还原航天三线基地的历史风云和三线建设者的苦辣酸甜。该书对于功勋卓著的三线建设者,是一份情真意切的致敬;对于砥砺前行的航天人,是一份催人奋进的启示录;对于一代代投身航天的后来者,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定价:60元/册(购买一套可享九折优惠)

订阅咨询:010-68372323

中国航天报社总编室 杜薇

文/ 本报记者 苗珊珊

原标题:《红光沟国家工业遗产,一个有根、有魂、有梦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