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县发展和改革局关于印发《松阳县文化名县建设暨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30年)》的通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1-14 16:45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源文件

政策解读链接:点击查看政策解读

松阳县发展和改革局关于印发《松阳县文化名县建设暨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2030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属各有关部门:

《松阳县文化名县建设暨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30年)已编制完成,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实施。

松阳县文化名县建设暨

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2030年)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

松阳县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

2015年12月

前    言

松阳是浙西南地区建置最早的县,历史上曾经是浙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1800多年建置史上,松阳创造了悠久灿烂地农耕文明,积淀了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当前,我国正在深入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省正在全面建设“两富”、“两美”浙江和文化强省,我市正在深入实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指导思想,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和文化强市。在这样的背景下,松阳应当充分发挥文化优势,把建设“文化名县”上升到战略高度,努力走出文化创新发展、特色发展、繁荣发展之路,为全面建设生活富裕、家园秀美、人文和谐的田园松阳提供重要支撑,为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为此,特编制本规划。

规划范围:松阳县域,总面积1406平方公里。

规划期间:近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30年。

规划依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

3.《中共丽水市委关于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的决定》;

4.《中共松阳县委关于加快建设生活富裕家园秀美人文和谐的田园松阳的决定》;

5.《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6.《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决定》;

7.《中共丽水市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决定》;

8.《中共松阳县委松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田园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9.《中共松阳县委松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打造“松阳古村落”品牌的意见》;

10.《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11.《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12.《丽水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

13.《松阳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

14.《松阳县田园松阳建设纲要(2012-2020)》;

15.《松阳县县域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

16.《松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17.《松阳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18.《松阳县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11-2015)》;

19.《松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20)》;

20.《松阳县生态休闲养生经济发展规划(2011-2030)》;

21.《浙江省松阳县域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总体规划(2014-2030)》;

22.松阳县其他相关规划与政策文件。

第一章 特色文化资源分析

综观历史和文化发展现状,松阳最悠久的文化是乡土文化,传承最好的也是乡土文化。从中国乡土文化保护和发展现状看,松阳是活态保护最好的区域之一,这是松阳建设“文化名县”的资源基础。具体有五类乡土文化资源。

1.农耕文化。历史上,松阳农业经济“独领处州十县风骚”,有“处州粮仓”之称,农耕文化是松阳历史最悠久、积淀最深厚、内涵最丰富的文化资源。男耕女织、晨耕暮读,是历史上松阳人民的生活写照,形成了“精耕传家、勤读传世”的优良传统。松阳农耕文化有三个特点:一是文化形态鲜活。在松阳农村地区,农业经济仍然是主要经济形态,传统农事活动、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和传统手工业在松阳农村仍然广泛存在。在松阳县城和古市镇,传统农贸经济形态保存良好,县城每逢农历一、六日,古市每逢农历五、九日为传统农贸集市“行日”,四方农民商贾云集,最繁盛时还自然形成牛行、仔猪行、禽类行、竹木行、山货行、土纸行及烟、柴、米、菜行等专门集市,热闹非凡。这些既是松阳农耕文化的具体呈现,也为松阳农耕文化活态传承提供了产业基础。近些年来,松阳生态高效农业加快发展,茶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农业支柱产业,茶文化快速发展,为农耕文化发展注入了新内涵、增添了新动力。二是文化遗存丰富。松阳平原地区的田园风光和山区参差错落的梯田景观,是松阳最重要的农耕文化遗存之一。传统农耕器具在农村广泛使用。农耕经济发达直接带动了古代水利建设,松阳县境内至今完好保持着大量的古堰坝、古池塘、古沟渠、古井等水利设施。据《松阳县志》载,松阳明代有堰坝42条,清初达到44条,民国发展到122条,大部分堰坝至今仍在使用。农耕经济发达还推动了商贸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松阳至今保存了如汤兰公所、瓯青公所、临天栈等诸多传统商会建筑。古代交通系统保存良好,包括保存良好的古道体系,大量的古桥、古亭、客栈、递铺、路碑等历史文化遗存,以及松阴溪、小港沿岸的古码头、古渡口、古埠头等水路交通设施遗存。三是文化积淀深厚。维系传统农耕社会最重要的宗族文化、士绅文化、信仰文化,均在松阳积淀下了深厚的土壤。代表宗族文化的宗祠、香火堂以及宗谱在农村大量保存,列入历史文化建筑挂牌保护的宗祠就有100多座,大部分宗祠、香火堂仍然开展祭祖活动,像玉岩镇道惠村、新兴镇官岭村等还保持着族长制。代表士绅文化的书院、学堂、私塾、牌坊(功名坊)、题匾等历史遗存较多,涌现了界首、象一、横樟、靖居等一批进士秀才村,全县有进士近百名。代表农村信仰文化的如社庙、关王庙、四相公庙、夫人庙、唐葛周庙等庙宇也数量众多,民间“大禹崇拜”更是遍及全县。松阳民间还流传着大量反映农事、礼俗活动的谚语、俗语,保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文。总之,松阳农耕文化总体保存完好、内涵积淀丰厚、活态传承良好,这是突出优势。但也有明显缺陷,主要是缺少具有地方标志性和地域特色性的重要农耕文化遗存或农耕文化活动。从塑造文化品牌、培育文化产业的角度看,这个缺陷更加明显。

2.移民文化。松阳自古有“桃花源”美誉,是宜居避乱的极佳之地。松阳历史上曾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外迁和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内迁。一次大规模外迁发生在西汉武帝期间,东瓯国(松阳隶属东瓯国)和闽越国发生战争,东瓯国战败,向朝廷请求“请举国徙中国(中原地区)”,汉武帝下旨同意东瓯国举国迁徙到江淮之间。三次大规模内迁是:第一次是两晋时期。由于中原长期战乱不休,北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士族、百姓为躲避战乱大举南迁,其中一部分迁居到了松阳。如叶、廖、赖、纪、项等姓都在这个时期从中原辗转迁到松阳。第二次是两宋之交。北宋覆亡,靖康之难,北方沦陷区的王族、官员、士民不堪忍受金朝的统治和民族压迫,举族南迁。如包、王、周、吴、杨、郑、毛、沈、洪、孟等诸姓,都在这个时期迁居松阳。第三次是清代康熙年间的“三藩之乱”和收复台湾。南方“三藩之乱”和朝廷为收复台湾实行的“迁界禁海”政策,迫使闽粤族群背井离乡、举族内迁。石仓客家族群、畲民,以及林、许、傅、邱、曹、华等姓氏在这个时期迁居松阳。现在石仓客家人是浙江省最大的客家聚居群落。此外,还有温州漕运人员、商人沿松阴溪埠头落户松阳,以及建国后因水库建设迁入的新安江、湖山移民等。所以,现在的松阳人绝大多数是历史上从中原或闽粤地区迁移过来的,他们在迁居松阳的同时,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明、独特的闽粤文化,并与松阳本土文化融合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松阳的文化内涵,深刻地影响了松阳历史进程和文化发展轨迹,使松阳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成为浙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松阳“精耕传家、勤读传世”的耕读文化传统,就是在一次次的人口大迁移大融合中逐步形成、发展、繁荣起来的,松阳还成为“赖、黄、瞿、劳、蒋、丰、公、库、厍、壶、盐”诸姓的郡望之地,成为江南叶姓发祥地、赖姓发源地和包拯后裔主要聚居地。松阳在唐武德年间升为松州,创办浙西南第一个官学,现在松阳方言还保留大量中原古音,成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字典,都跟人口迁移有密切关联。但是,长期以来,松阳对移民文化以及与此相关的姓氏文化、寻根文化、祭祖文化、隐士文化等重视不够、研究不多,这块宝贵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整理和合理利用。

3.宗教文化。松阳宗教信仰文化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松阳宗教始于道教,旧县志载:“戴火仙,秦汉以前入留名山修炼道成。”可见早在先秦,松阳已经有道教传播。南朝梁时佛教传入,清光绪间基督教、天主教传入松阳,形成佛道为主、诸教同布的格局。据民国《松阳县志》(1996年版)载,民国15年(1926年)有坛4座,庙34座,寺57座,观12座,宫9座,阁3座,殿35座,所1座,堂39座,院14座,庵13座,塔5座;已废圮殿、庵、岩各1座,庙、堂各一座,观7座,寺24座,院4座,塔2座,教堂4座。此外,随着闽粤族群迁入和水路商贸发展,妈祖崇拜传入松阳,至今县城还保有天妃宫1座。二是佛道并传,融合发展。南朝梁时佛教传入松阳后,松阳宗教信仰逐步形成佛道并传、融合发展的特点。民间道教信仰尤盛,几乎家家信道,历史上名道辈出,除一代道教天师叶法善外,还有唐代毛云龙,北宋刘应真(神宗时奉诏至京师上清储祥宫,赐紫衣,号灵宝虚应师,有《道德经解义》传世),南宋徐泰定,元代丰去奢、赵初阳,明代潘自然、高聪等辈。清代道教走向式微,道观多失修坍塌,但余脉犹存,至今仍有道士、师公散居民间,农村百姓遇到亲人故去仍有请道士念忏做道场的传统。佛教传入松阳之后,经隋唐宋三代发展,迅速走向繁盛,宋代名僧行达禅师奉旨取经而建延庆寺塔以藏舍利,成为标志性事件。清代佛教更是走向鼎盛,全县仅寺庙有89座之多,禅院11座,庵堂52座。三是融入本土,融入生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佛教道教深深地扎根松阳乡土,融入松阳百姓生活,几乎每个村都有社庙(殿),庙内既有佛道诸神,也有大禹、关公、唐葛周等历史名人,还有毛洞主、徐候、四相公、紫衣大德等地方神,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信仰文化和崇拜礼俗,对老百姓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松阳民间重因果、讲报应,重修心、讲福报,重诚信、讲感恩的乡风民俗,以及注重养生的生活习惯,都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由于历史原因,松阳大多数宗教历史古迹遭到损毁破坏,道教名山卯山、佛教名塔延庆寺塔虽然得到一定保护,但现状和影响与其历史地位极不相称,也没有为现代宗教文化发展发挥应有作用。

4.聚落文化。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分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松阳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比较完好地保存众多的古镇古村,有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座,国家级传统村落50座,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1个,是华东地区历史文化村镇数量最密集、体系最完整、保存最活态的地区之一,被誉为“江南最后的秘境”。松阳聚落文化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它是江南山地聚落的范本。无论是古镇还是古村,都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态观、建筑观,充分运用了风水建筑原理,依山傍水、因势造屋,遵循山水地理的自然肌理来营建,按照风水原理来布局。每个聚落内部结构自然精巧,外部与山水、梯田、古道、古树浑然一体,很多村落仿佛就是镶嵌在大自然中的天然图画,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第二,它是中国传统民居的样本。得益于历史上的多次人口迁移,松阳传统聚落和建筑呈现出极其丰富的风格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聚落风格有滨水式、阶梯式、台地式、平谷式和客家传统村落等,建筑形制上有体现中原文明的“四合屋、三合屋”等合院式民居,有依山就势营建的本土“一字黄泥屋”(俗称“人字拼”),有延续瓯越遗风的“吊脚楼”,有客家的“围屋”,有中西文化融合的“西洋楼”,等等,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民居的露天博物馆。第三,它是中国乡土文化的底本。与全国各地的传统聚落相比,松阳最弥足珍贵的优势是传统聚落的形态原汁原味原生态,较少受到商业化冲击,比较完整而且活态地保存了传统聚落的原始风貌、原住民的传统生活和传统的乡风民俗。近几年来,松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传统聚落保护发展工作,县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工程正在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理念先进、方法科学,已经取得初步成效,成为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验区,“松阳古村落”正在成为继松阳茶叶之后的又一张名片。但是,松阳聚落也有明显缺陷:一是城市聚落整体格局遭到一定程度破坏,保存不够完整,保护利用工作刚刚起步;二是乡村聚落数量虽多,但规模偏小,缺少地标性、经典性、代表性的传统聚落,单体难以形成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5.民俗文化。松阳自古民风淳朴,旧县志载“俗尚节俭,不事奢华”。悠久的农耕传统和移民历史,加上相对偏僻的地理条件,改革开放以来较少受外界冲击,使松阳民俗文化具有了内容的丰富性、品类的多样式、地域的差异性和保存的完整性等特点,传统生产习俗、生活习俗、饮食习俗、婚嫁习俗、丧葬习俗、祭祀习俗、岁时习俗等在民间广为流传。此外还有畲族习俗、客家习俗等。同时,许多民间工艺、传统曲艺以及一些特色民俗活动在民间活态传承。其中,“松阳高腔”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有端午茶、畲族叙事歌等8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松阳县通过建立县非遗展演中心,实施乡村博物馆工程,编撰《松阳风俗志》和田园文化丛书,建立“乡乡有节会、月月有活动”民俗节会展演机制,风俗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总体影响力仍然不够大,缺少像“丽水三宝”、缙云黄帝文化、遂昌汤显祖文化等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的民俗活动。

此外,松阳还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老根据地县,红色文化影响深远。早在1904年,“双龙会”会主王金宝在革命党人陶成章、魏兰帮助下,把“仇洋”宗旨改为“反清灭洋”,发动松阳人民群起驱逐洋教。“五四”时期,松阳进步师生成立“反帝救国会”,揭开了松阳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1935年5月,粟裕、刘英率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进驻松阳,开辟了浙西南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浙江省政府及其部门机关迁至松阳,松阳一度成为抗日大后方。

近年来,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聚落文化资源,松阳玉石根雕文化、摄影写生文化等新兴文化形态发展迅速,成为影响松阳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文化形态。

第二章 文化发展趋势分析

盛世修文。当前我国正在全面进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时期。以乡土文化为主要特质的松阳,建设“文化名县”具有良好的机遇。

1.生态文明时代的文化追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我国已经不可逆转地进入生态文明时代。从文化视角来观照,生态文明的实质是一种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与传统乡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传统乡土文化突出强调“天人合一”的生态观、生活观、建筑观和“道法自然”的生存智慧,强调人类要“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生态文明的时代内涵一脉相承。当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深入人心,绿色生态发展成为全球共识,松阳优越的生态环境,悠久的乡土文化与生态文明理念天然契合,保护传承传统乡土文化、培育发展生态田园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牧歌。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2014年达到54.8%,我国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随着城镇化步伐大幅加快,乡村大量缩减,以及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些“城市病”,如城市环境污染、生活空间拥堵、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等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日益向往。特别是在“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逆城市化”趋势更加明显。新一轮城镇化进程启动后,中央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引起了全社会的情感共鸣和对“摊大饼式”的城镇化模式的深刻反思。回归乡土、记住乡愁,成为中国人民共同追求的梦。松阳具有深厚的乡土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传统聚落资源,完全有可能在新型城镇化时代,迎来乡村文明的复兴,为记住乡愁作出贡献。

3.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的农耕情结。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崭新阶段。工业文明在创造了巨大财富、对人们生活提供了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巨大影响。在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7000美元,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已经超过1万美元的背景下,人们对个性化、慢节奏的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更加向往,回归乡野、休养身心,崇尚自由、养生休闲,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时尚。松阳可以积极探索创新,赋予传统乡土文化以新的内涵,实现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培育现代田园文化和发展文化养生经济的多赢发展。

4.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乡土记忆。区域一体化的基础是区域交通一体化。当前,区域一体化进程正在全面加快,松阳“十三五”时期将迎来“铁路时代”和丽水“机场时代”,加快融入长三角和海西1至3小时交通圈。交通一体化必将带来资源要素的交互流动、文化观念的相互交融,深刻影响松阳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和文化发展形态。利用好这个机遇,松阳有可能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发展的优势,并在文化交融互动中实现文化繁荣发展、创新发展。

第三章 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十二五”时期以来,松阳县围绕建设“田园松阳”战略目标,深入实施田园文化培育工程,形成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态势,形成了文化与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顺利通过了浙江省文化先进县评估验收,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指标由2009年全省排名第72位上升到第42位,为建设“文化名县”奠定了坚实基础。

1.文化发展环境明显优化。松阳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加快田园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推动文化健康繁荣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作出全面部署。全县财政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正常性支出增幅。近三年来,仅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就达1.63亿元。社会对文化发展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明显提高,近三年社会各界对公共文化投入达到1.15亿元。

2.公共文化体系大幅完善。基本建成覆盖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设施和功能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县城已形成以文化中心、博物馆、图书馆、青少年宫和非遗馆为主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核心区,乡村文化站室和农家书屋实现村级全覆盖,建成省级文化示范村5个、乡村戏苑20个、农村文化礼堂33个、“茶乡天天乐”活动点201个、图书流通站点65个。文化队伍建设和文化人才培养取得明显成效,全县有各类业余文艺团队850支,成立了田园松阳·文化圆梦大使团,文化活动日渐丰富。

3.文化遗产保护全面加强。通过“十二五”时期努力,松阳形成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齐头并进,历史文化名城和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全面推进的良好态势。文物保护方面:建立了文物保护数据库,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普济桥),共2处(另一处为延庆寺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文物保护点188处,历史文化建筑1042处。完成了国保普济桥、省保黄家大院、城隍庙、汤兰公所等重要文物修缮工程。非遗保护方面:设立非遗专项资金,完善了省级保护名录“八个一”保护体系,全县共有县级以上非遗项目63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8项、市级18项;建立县级以上非遗传承教学基地14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2个;建立县级以上非遗传承人61人,其中国家级3人、省级17人、市级32人,民间手工艺大师257人;成功打造非遗展演精品节目《松古遗芳》,“松阳高腔”走出国门赴新加坡、印度等国家演出。历史文化名城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方面:新增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50个。成立历史文化名城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办公室、专家委员会、古村落文化研究会和丽水市首家古建修缮公司(松阳县乡土古建园林有限公司),组织实施了县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工程和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程,已对1042古建筑实施挂牌保护,修缮宗祠130座,古廊桥13座。

4.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十二五”时期,松阳文化产业起步并得到长足发展。通过编制实施《松阳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推进松阳田园文化创意园、寨头摄影文化景区、玉石文化城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艺术写生、摄影休闲、茶文化养生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累计培育8家规上文化企业,还与浙江传媒学院共建文化产业产学研实习基地。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得到有效完善。

5.群众性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体育运动设施不断完善,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发展,松阳成为中国气排球之乡。特别是近年来,松阳提出打造国家级户外运动基地的目标,建成60公里松阴溪滨水复合绿道,修复古道系统,积极承办全国山地竞速挑战赛暨总决赛、浙江省自行车公开赛等高等级群众性户外健身赛事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体育事业发展。

6.文化特色品牌渐成气候。建立常态化文化节会展演机制,倾力打造松阳茶商大会·松阳银猴茶叶节、田园松阳文化旅游季、送戏下乡、农民文化节、乡村民俗节会等系列文化节会活动,松阳高腔、“竹溪摆祭”等一批特色文化遗产、特色文化节会初具规模、渐成品牌,“竹溪摆祭”成为全省26个春节文化特色民俗活动之一。文化精品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屡获省市大奖,鲁晓敏作品《辛亥江南》获得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2014年,松阳成为丽水市入选全省各类大赛节目数量最多的县市。

第四章 建设“文化名县”的目标要求

一、总体要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松阳建设“文化名县”,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指导思想,围绕“田园松阳”战略目标和“四县并举”发展战略,顺应生态文明时代和乡愁时代的发展大势,充分发挥松阳乡土文化资源优势,坚持以乡土为魂、保护为基、产业为要、融合为脉、惠民为本,深入实施田园文化培育工程,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努力把松阳打造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乡土文化守望地、乡愁艺术创作地、乡野运动养生地”,建设成为文化设施完备、文化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文化魅力独特的文化发展先进县,打造成为中国传统聚落活态保护的全国样板、中国乡土文化活态传承的全国样板、中国乡村文明活态发展的全国样板。

二、发展定位

松阳建设“文化名县”,一方面要清醒认识松阳处在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交集地区也是外围地区,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都没有优势;另一方面要深刻把握文化具有跨越时空的属性,坚持“越是乡土的越是世界的”,走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乡土、乡愁、乡野为主题,在打造“三地”上下功夫。

1.乡土文化守望地。乡村是乡土文化生长的家园。松阳既要积极保护和延续传统乡村生活方式、传统农业耕作方式,保护利用古镇古村,保护传承乡土文化;又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生态农业、体验农业、景观农业,推进美丽田园乡村建设,营造富有诗意的美好乡村生活,培育发展现代田园文化,使传统乡土文化和现代田园文化有机衔接、薪火相传,使松阳成为中国乡土文化守望地,成为都市人的乡村生活体验地。

2.乡愁艺术创作地。乡愁是中华儿女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家园和故乡的美好情感和集体记忆,也是对故乡情感的艺术表达。松阳原色的山山水水、原味的古镇古村,不仅为松阳本土居民留下永远的家园记忆,也为在城镇化进程中失去家园的人们和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寻找乡愁记忆提供了目的地,为艺术家提供了体验乡愁的目的地。松阳可以积极培育和壮大摄影、写生产业,创建以乡愁体验为主题的摄影、写生、文学、影视、动漫等艺术创作基地,把松阳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乡愁艺术创作胜地。

3.乡野运动养生地。充分依托良好的乡野自然风光和传统聚落资源,加强古道体系保护利用,推进绿道体系和户外运动基地建设,开展山地健身、骑行休闲、练武强身、亲水游钓等运动,培育亲近乡野、崇尚自由的健身文化,把松阳建设成为富有特色的乡野运动养生基地。

三、基本原则

1.乡土为魂。松阳最基本的社会形态是乡村社会,底蕴最深的文化是乡土文化,最具比较优势的也是乡土文化。松阳文化发展要始终围绕乡土做文章,立足农耕文化、移民文化、宗教文化、聚落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做好保护、发掘、传承、利用、发展的文章,留住乡土文化的根脉,彰显乡土文化的魅力。

2.保护为基。文化是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地方文化是一个地方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要以保护为基础、以传承为使命、以发展为目标,保护和传承好历史文化,培育和发展好现代文化,让文化血脉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3.产业为要。产业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不竭动力。既要积极发展壮大跟松阳乡土文化保护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性产业,如生态农业、传统手工业等,也要充分发掘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增强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4.融合为脉。坚持文化融合发展的基本方向,在保持松阳文化特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同时,加强和其他优秀文化的有机交流,汲取其他优秀文化的营养,促进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融合发展。

5.惠民为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始终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加大对基层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四、发展目标

松阳建设“文化名县”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县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充分保护和利用,传统聚落保护发展工作成为全国样板,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并形成特色,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覆盖广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千年古县、田园松阳”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到2030年,松阳成为文化服务完备、文化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文化魅力独特的全国文化发展先进县,成为中国传统聚落活态保护的全国样板、中国乡土文化活态传承的全国样板、中国乡村文明活态发展的全国样板。

文化事业发展指标。到2020年,公共文化事业费占地方财政预算支出比重达到2.5%,建成松阳县大剧院、多厅影院、广电影视中心、青少年宫室外儿童游乐场等重点文化设施和网络图书馆、网络博物馆、网络剧场、网络青少年宫等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县图书馆、文化馆达到部颁一级馆标准,县青少年宫达到省一级宫标准;创建2-4个省级文化强乡(镇)、10个市级文化强乡(镇)、80个农村文化礼堂,省标文化室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形成与“田园松阳”建设目标相承接、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人民群众的文化满意度明显提高。到2030年,全面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全面实现均等化,人民群众享受充分的公共文化服务。

传统文化传承指标。到2020年,全县保有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充分保护和传承,传统聚落保护发展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新增1处国家历史文化街区,创建1个历史文化保护发展示范街区、10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村,新增1-2个省级非遗项目、10个市级项目、创建传承基地30个以上,县博物馆达到国家三级馆标准,建成10个以上乡村博物馆,打响“松阳老街”“松阳古村落”特色文化品牌。到2030年,松阳成为中国传统村落活态保护的全国样板、中国乡土文化活态传承的全国样板、中国乡村文明活态发展的全国样板,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乡愁旅游目的地。

文化产业发展指标。到2020年,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新兴文化业态快速壮大,发展水平和层次明显提升,培育1个“国字号”文化产业园、1个“国字号”文化艺术品交易市场,2个市级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单位数增加到15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30年,文化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体育事业发展指标。到2020年,建成县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和水上运动中心,城乡公共体育设施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成环松古平原慢行绿道体系,创建1个国家级户外健身运动基地和一批休闲养生运动基地,成功创建浙江省体育强县。到2030年,公共体育设施得到充分保障,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松阳成为全国知名的重要户外运动养生基地,成为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户外健身运动比赛的重要承办地。

五、空间布局

根据松阳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和文化资源分布情况,构建“一心、两核、三廊、四区”的文化发展格局。

一心:以县城为中心。通过适度集中布局、差异发展、功能互补,重点推进县城历史文化街区、水南文创产业区、南城公共文化集聚区(含县文化中心周边区块)建设,把县城打造成为县域文化发展中心和综合展示窗口。

两核:一是古市耕读文化之核。以耕读文化为主题,深入挖掘古市作为松阳旧县治的深厚历史底蕴、卯山姓氏寻根文化、道教养生文化、朱熹讲学文化等历史文化积淀,整合周边乡镇的农耕、茶叶等文化资源,促进文化资源和文化要素向古市集聚,把古市打造成为保护和传承耕读文化的核心区。二是玉岩民俗文化之核。以民俗文化为主线,发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松阳高腔”的品牌效应,挖掘和整合小港流域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向玉岩集聚,打造县域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核心区。

三廊:一是松阴溪田园生活体验长廊。以松阴溪为纽带,以乡村田园生活为主线,依托松阴溪沿岸秀美风光、田园村舍和绿道体系,加强重要节点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培育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休闲运动、文化创意等产业,适度开发农事体验、运动健身、水上游乐等项目,打造游赏乡野风光、慢享田园风情的体验长廊。二是小港民俗文化体验长廊。以“松阳高腔”和石仓历史文化保护区为重点,深入挖掘小港流域两乡两镇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建设民俗文化系统保护、活态传承、参与体验平台,构建松阳民俗文化活态传承和参与体验的文化长廊。三是三都四都古村艺术长廊。依托三都四都古村落密集、自然风光优美、产业特色比较鲜明、摄影写生产业具备一定基础的优势,以寨头摄影休闲景区、酉田村传统村落示范项目为带动,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打造一批摄影村、画家村等艺术创作特色村和民宿专业村,把三都四都区块率先打造成为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示范区、古村落艺术创作特色区。

四区:一是水南文创产业集聚区。结合县城南城开发,以独山区块和潘村区块为重点,以田园文化创意园和双童积雪景区建设为带动,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引导特色文创项目向园区集聚发展,打造具有规模效应、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二是新兴茶乡文化集聚区。以规划建设新兴茶香小镇为载体,以大木山景区建设为先导,深入挖掘松阳深厚的茶文化底蕴,精心规划建设集茶园观光、茶事体验、茶园运动、品茶休闲、茶艺表演、茶文化展示、茶叶精深加工、购物体验等于一体的茶文化集聚区,打造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茶产业+茶旅游+茶文化”的生态绿茶特色小镇。三是延庆佛教文化集聚区。充分利用国家重点文保单位延庆寺塔,积极推进延庆寺复建工程,恢复千年名寺的历史荣光,深度挖掘松阳深厚的佛教文化积淀,整合石笋仙踪、鹰嘴潭、小赤壁等自然人文景观,打造佛教文化集聚区。四是象溪畲族文化集聚区。深入挖掘象溪、裕溪、板桥等乡镇的畲族文化资源,坚持以畲族文化为主线、美丽乡村建设为基础、乡村旅游业为支撑,整合象溪深厚的耕读文化,规划实施畲寨风情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集聚区和民族风情小镇。

第五章   建设“文化名县”的主要措施

建设“文化名县”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创设有效载体,整合各类资源,强化项目支撑,落实要素保障,统筹有序、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重点要“实施四大战略、推进六大工程、完善五大机制”,不断增强田园松阳的人文感召力和社会影响力。

一、实施四大战略,彰显田园松阳的文化魅力

把乡土文化保护和利用作为松阳建设“文化名县”的重点领域进行深耕细作,加强系统挖掘整理、科学保护利用,促进现代田园文化发展,彰显乡土文化作为“千年古县、田园松阳”区域品牌的文化内核的独特魅力。重点实施“强心、健体、聚魂、传神”四大战略。

(一)“强心”战略。突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核心地位,全面加强保护利用,实现率先发展,增强核心带动功能。

松阳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有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以《松阳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为引领,全面实施保护利用工程,强化县城作为县域文化发展的中心和古市镇、玉岩镇的重要支点作用。

1.首位推进,全面推进县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工程。县城历史文化街区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历史风貌保存完好、传统业态活态传承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也是集中呈现乡土文化的重要窗口。按照“保护传统风貌、提升传统业态、传承传统文化、改善环境设施”的思路,全面实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工程,打造彰显松阳千年古县历史文化积淀的活名片,打响“松阳老街”特色品牌。重点做好四篇文章:一是统筹实施南北两大街区保护发展工程。太平坊路以南:以人民大街南段、南直街、横街、官塘路为主要区域,以修复历史风貌、完善基础设施、保护传统业态为重点,有序实施道路修复、立面整治、重要历史文化建筑修缮利用、传统业态保护和引导等工程。太平坊路以北:以人民大街、北直街为重点,加强的重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利用,规划建设集保护历史风貌、植入特色业态、具有文化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商贸步行街。二是加快实施重要历史文化建筑修复和利用工程。重点实施“五庙”(文庙、武庙、城隍庙、太保庙、药王庙)保护利用工程,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五庙”原有的历史格局和历史风貌,创新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文化传承的活态利用方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尝试恢复“五庙”历史功能,使“五庙”成为集中展现松阳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的文化地标。政府应尽快把药王庙收归国有。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恢复“松阳十景”。推进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利用工程,用5年时间基本修复濒危的历史文化建筑,统筹抓好进士牌坊、朝天门、青龙堰、白龙堰等重要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利用工作。三是精心规划实施民俗博物馆工程。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街区内性质属于公房的历史文化建筑,借鉴宁波慈城的保护利用经验,以保护松阳传统文化、体验松阳民俗风情为目的,精心规划建设10个左右松阳民俗博物馆。吸引民间资本、发掘民间特色资源,参与建设民俗博物馆,使民俗博物馆成为集中展示松阳历史文化积淀、促进民俗活态传承的重要窗口和平台。规划复建贞文祠暨张玉娘纪念馆。四是保护和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业态。积极规划创建松阳老街文化创意街区。太平坊以南的历史文化街区要加强业态控制和引导,以保护和提升现有传统农贸业态为主线,引导非遗项目、特色餐饮、特色食品、传统“百工”向历史文化街区集聚,引导工艺美术大师、能工巧匠在历史文化街区设立制作展示场所,开展活态传承和特色经营,鼓励手工业者将杆秤、铁农器具、竹木器、女红等传统手工艺品开发成为旅游产品,培育和发展特色商铺,挂牌若干“老字号”店铺,保护好这一传统农贸业态“活化石”。太平坊以北街区要立足松阳历史经典产业,适度发展特色经营,植入时尚、休闲、养生、购物等元素,打造特色商贸和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特色文化街区。促进松阳老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精心规划建设3条以上以“松阳老街”为主题和重要节点的精品文化旅游线路。

2.全面推进古市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利用工程。古市镇是松阳旧县治、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是江南叶姓发祥地、赖姓发源地、朱熹讲学地,卯山是历史上的道教名山、文化名山。做好四篇文章:“一山”,即集中力量把历史文化名山――卯山,打造成为世界叶氏圣地、道教养生名山,使卯山成为全面展示松阳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文化地标。加强卯山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度挖掘和系统整理,编制实施卯山保护利用规划。加强俭公祠、叶氏祖坟、天师殿、卯山井、赖氏总祠等重要历史文化建筑的全面保护和修缮,适度复建历史人文建筑,规划建设叶法善纪念馆暨卯山道教文化博物馆,策划举办世界叶姓祭祖大典。深入挖掘叶法善、丰去奢等历史名道的养生习俗和轶闻趣事,整理《月宫调》等传统乐曲并争取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院”,即规划复建朱熹讲学地――明善书院,引进和培养国学研究人才,开展国学经典传诵教育和朱熹学说研究交流活动,打造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研究朱熹学说和传承耕读文化的重要基地。“一区”,即加强古市镇历史文化街区的活态保护和利用工作,修缮城门楼、牌坊、洪氏宗祠等重要历史文化建筑,引导传统业态向历史文化街区集聚发展,保护好传统风貌和传统业态。“一业”,即重点培育文化养生产业。以“文化养生小镇”为发展定位,以规划建设卯山文化养生基地为项目支撑,整合古市镇及周边乡镇的生态、历史、人文资源,把文化养生产业打造成为古市镇的支柱产业。

3.有序实施玉岩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利用工程。玉岩镇是松阳县重要的山区农贸集镇,有深厚的农耕文化积淀、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和优良的红色文化传统,有以国家重点文保单位普济桥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松阳高腔”为代表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尤为丰富。一要申报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以申报工作为引领,编制玉岩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利用规划,系统推进玉岩镇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二是组织实施“松阳高腔”保护和发展工程。制定出台“松阳高腔”保护发展专项政策,规划建设“松阳高腔”暨民俗文化博物馆,打造“松阳高腔”展演中心、研究中心、传承基地,培育5家以上“松阳高腔”剧团,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剧目创新、音像制品制作发行和宣传推介工作,建立常态化的“松阳高腔”展演机制,推动“松阳高腔”走出松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促进程路船灯、道惠夫人戏、香乳庙会等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及周边乡镇的传统民俗活动活态传承。三是利用好黄南水库建设机遇,规划建设环黄南水库文化养生基地。

(二)“健体”战略。传统村落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全面推进活态保护,打造传统村落活态保护的全国样板。

松阳是华东地区传统村落保有量最多的县,境内保有100多座保存比较完好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作为兼具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活态文化资源,具有极高的保护利用价值。松阳是全国2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示范县之一,相关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1.立足保护,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程。全面落实松委发〔2013〕39号文件《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打造“松阳古村落”品牌的实施意见》,以打响“松阳古村落”品牌为目标,以建设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验区为载体,建立健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工作机制,落实历史文化村落和历史文化建筑挂牌保护制度。编制实施《松阳县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修复技术导则》,合理确定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名录,开展历史文化村落立档调查,编辑出版松阳古村落文化丛书,全面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着眼于留得住“形”,有序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程和濒危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修复工程。组织实施大东坝镇石仓省保单位集中连片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三都酉田村传统村落示范项目暨传统民居类文物建筑再利用试点项目,推进望松街道吴弄村、三都乡杨家堂村、赤寿乡界首村等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精品村建设,示范带动全县域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深入实施濒危历史文化建筑抢救工程和宗祠廊桥修缮修复工程,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濒危历史文化建筑和宗祠廊桥的修缮修复工作。实施文物平安工程,加强以国家、省级文保单位为重点的文物平安工作。二是着眼于留得住“神”,加强中国传统建筑思想的系统研究和合理运用。深入研究和科学传承“天人合一”的生态观、村落营建观和传统风水学,遵循传统村落的历史布局和内在肌理来推进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三是着眼于留得住“人”,组织实施传统村落生态人居环境整治优化工程。实施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结合美丽田园乡村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项目,优先改善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传统村落周边环境修复优化工程,加强村落古道、古树名木、古水口、古河道等元素的系统保护和村落景观的绿化美化工作,逐步恢复和优化传统村落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恢复和优化“村落-梯田-山水”有机统一的整体风貌。

2.着眼发展,实施“传统村落+”工程。“+”就是培育、引入、连接和融合适合传统村落发展的业态,实现传统村落保护和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增强传统村落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是传统村落+农业(手工业)。农业是传统村落发展的基石,也是传统民俗延续传承的基础,是传统村落“山、水、田、林、村”有机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复兴农业作为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基石,纳入保护发展规划,根据传统村落的自然地理条件,精心规划和发展生态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建设一批原生品种生产基地、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农耕体验基地、生态教育农场等,推广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使农业成为增加村民收入的基础来源,成为优化传统村落风貌的有机部分,成为传承农耕文化的发展基础。对传统村落密集的三都四都区块、小港区块、东坞源-十三都源区块,整区块进行特色农业规划引导和重点扶持,形成区域性的特色农业景观和生态农业优势。出台促进传统村落复兴农业和传统手工业的支持政策,促进传统村落中的竹木加工、女红等传统手工业的活态传承,培育若干传统手工业特色村。二是传统村落+民宿经济。民宿经济是提升传统民居价值、增强传统村落活力的重要业态。随着“高铁时代”和丽水“机场时代”到来,松阳民宿经济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把民宿经济作为保护传统村落、培育古村旅游的特色品牌,坚持高端化定位、特色化规划、差异化发展的思路,制定民宿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在推进业态培育的同时抓好业态提升。做到“三个结合”:适度引进社会资本打造高端示范民宿和大力支持村民发展乡村特色民宿有机结合,集中力量打造精品民宿村点与加强全县域民宿串点连线主题化设计有机结合,专注于民宿改造建设与推进相关业态培育、配套设施完善有机结合,使民宿经济真正成为松阳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重要动力。到2020年,发展特色民宿50家以上。三是传统村落+艺术创作。结合我县摄影、写生等文创产业发展,规划和建设一批以摄影、写生等为主题的艺术创作特色村,开展影视艺术、文学艺术、民俗艺术等创作活动。四是传统村落+博物馆。结合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组织实施“乡村博物馆”工程,按照“县级中心馆—乡镇(街道)主题馆—村级展示馆”三级网络架构,规划和建设一批“乡村博物馆”。因地制宜建设农耕文化展览馆、特色技艺体验馆、民间小吃品味馆等村落文化展示馆。五是传统村落+教研基地(中心)。规划建设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中心,引进和培育专业人才,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使松阳成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输出地,真正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长期合作,建立教育和科研基地。

(三)“聚魂”战略。传统民俗是一个地方的人文基因和文化之魂,加强系统保护和活态传承,打造传统民俗活态传承的示范基地。

传统民俗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从历史沿袭而巩固下来的,具有稳定的社会风俗和行为习俗,具有地域性、社会性、集团性的特点。很多传统民俗已经传承百年甚至千年,沉淀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准则,成为一个地方的人文基因和文化之魂。松阳比较完好而且比较活态地保存着传统农耕时代形成的极其丰富多彩、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这是松阳宝贵的文化资源。

1.加强传统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一是加强保护发掘。开展松阳县传统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调查和抢救性保护,全面系统梳理传统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并采用文字、音像、实物等方式,以“实录”的方式原汁原味记录传统民俗活动,建立传统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数据库,建立音像影像资料数字博物馆,摄制传统民俗影视节目,系统编辑出版松阳田园文化丛书,全面加强保护工作。二是促进活态传承。尊重和保护民间特色习俗传统,加大传统艺术、传统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有计划、有重点地编辑一批非遗教材,开设一批非遗课堂,建设一批非遗传承基地、展示展演中心、展示馆(区),建立非遗传承人和民间文化艺人名录,建立常态化的活态传承机制。

2.实施“传统民俗+”工程。着眼于促进传统民俗活态传承、彰显传统民俗特色魅力,组织实施“传统民俗+”工程。一是传统民俗+节会平台。精心打造综合性节会平台,重点做强松阳茶商大会·松阳银猴茶叶节、“田园松阳文化旅游季”两大节会平台,把两大平台打造成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节会品牌。创造条件恢复若干具有深厚地域文化积淀、重要历史影响、群众参与度高的传统庙会,如城隍庙会、太保庙会、妈祖庙会等。发掘移民文化、姓氏文化、信仰文化,策划举办若干祭祖大典,如以卯山俭公祠为依托策划举办世界叶氏宗亲祭祖大典,以横樟包氏宗祠为依托策划举办包公后裔祭祖大典,等等。以农民文化节为龙头,整合农事节会、送戏下乡、乡村春晚、“乡乡一台戏”、“田园大家乐”等资源,丰富群众性乡村节会平台,完善“乡乡有节会、月月有活动”文化节会展演机制。加强乡村节会主题化规划、精品化建设、品牌化推介,精心策划几个主题鲜明的乡村节会系列,重点打造5至10个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乡村节会活动。二是传统民俗+农事体验。把传统民俗和农事活动结合起来,从群众最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饮食习俗、农事习俗、祭祀习俗等入手,开发民俗体验、农事体验类活动,推动传统民俗的活态传承。三是传统民俗+特色产品。评选“松阳十大传统手工艺品”、“松阳十大地方特色美食”等,推动松阳原种农业、传统手工艺品、地方特色美食、地方礼俗用品等的保护和发展。对濒于失传的地方特色产品进行抢救性保护,对具有市场价值的特色产品(如端午茶、熏火腿、手工粽、手工布鞋、麦杆扇、精编竹篮、手工钉秤、传统铁艺、传统女红、古法制糖、古法制陶、古法制香等),结合旅游产品开发,引进现代时尚元素,进行文化挖掘、产品包装和市场营销,彰显传统民俗的文化魅力和经济价值。

(四)“传神”战略。积极培育和发展乡村艺术,借艺术之力量彰显松阳乡村风光之美、乡土文化之韵,打造乡愁艺术创作基地

这里所说的“乡村艺术”,包括乡村社会中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乡土艺术,如民歌、民谣、地方戏、剪纸、壁画、雕刻等,也包括现代人以优美的乡村风光、迷人的乡土风俗等为创作题材,抒发对乡村的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如摄影、写生、文学、动漫、影视创作等。要加强对乡土艺术的保护、挖掘、整理和传承,吸引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来到松阳,体验松阳优美的乡村风光、宁静的乡村生活、淳朴的乡风民俗,创作出乡村艺术的精品,通过艺术家的作品把松阳推向全国,打造全国知名的乡村艺术创作胜地。

1.培育乡村艺术之旅。以摄影、写生为突破口,以创建四都寨头摄影休闲基地、田园文化创意园为重要平台,推进以历史文化城镇和传统村落为重点的写生创作线路和摄影创作线路建设,打造一批摄影写生基地、摄影写生特色村、摄影写生精品线路和摄影写生特色酒店。积极引进名家大师到松阳设立工作室,与全国摄影、写生机构,高等院校艺术系开展合作,共建摄影、写生创作基地、教学实践基地。培育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学、美术、书法、音乐、舞蹈、影视、曲艺等艺术创作业,吸引影视创作剧组到松阳开展影视创作。

2.举办乡村艺术赛事。积极与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以及国家级艺术刊物合作,策划举办以松阳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村落为题材的全国摄影、写生、文学创作等系列大赛,通过赛事活动提升松阳知名度和美誉度。依托新媒体,经常性举办松阳乡村题材的微电影、微小说、手机摄影等比赛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松阳,到松阳采风、旅游。

3.建立乡村艺术展示展销平台。在县城历史文化街区结合民俗博物馆建设,规划建设乡村艺术专题馆、名家艺术馆,集中展示松阳乡村艺术精品。鼓励有条件的村结合农村文化礼堂和乡村博物馆建设,建设乡村艺术展示馆或陈列室,鼓励机关单位利用松阳乡村艺术作品开展机关文化建设。培育松阳艺术品交易市场,适时启动松阳艺术品交易专业市场建设。建设松阳乡村艺术网站,在淘宝“特色中国·松阳馆”设立松阳乡村艺术作品展销网店。

二、实施六大工程,促进田园文化繁荣发展

(一)核心价值引领工程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文化建设,引领社会思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

1.加强“三个自信”教育宣传。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持续深入开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心的教育宣传活动,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丰富专题学习会、读书会、报告会、“松阳论坛”、“市民讲堂”等形式,完善机关干部夜学制度,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发挥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作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宣传工作,定期开展社科成果评奖和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充分发挥社科联的智囊参谋作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活动。

2.培育和弘扬松阳人文精神。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筑人民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和激励人们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创业创新的实际行动。坚持以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精气神,以弘扬传统美德来培育文明风尚,以乡土情结引领人民建设美好家园,培育勤劳致富、实干图强、开放开明的时代精神。加强全县域革命遗址、抗战遗址、松阳起义遗址等的系统保护修复和红色文化的发掘整理,规划建设“红色博物馆”,争创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3.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实施《浙江省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倡导和形成守规则、重礼仪、懂感恩、讲诚信、有责任、做好事的道德风尚。定期评选表彰道德模范、“最美松阳人”,树立美德典型。深化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文明城市、文明单位、生态文明村、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倡导文明出行、文明用语、文明生产、文明生活,编印传统美德宣传手册,编写和唱响“文明乡风‘三字经’”,实施农村文化墙工程。以“文明消费、节俭惜福”为主题,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推进文明餐桌行动。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深化反腐倡廉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二)公共文化惠民工程

1.完善公共文化设施。认真落实“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重点项目清单”和“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建设重点项目清单”,按照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要求,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进浙江省文化强乡镇创建。规划建设松阳县大剧院、多厅影院、广电影视中心、公共数字文化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提升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宫等场所配套设施。加强现代电子、网络及文化体验消费设施的规划建设,加快建设网络图书馆、网络博物馆、网络剧场、网络青少年宫等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推进有线网络村级便民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利用电视、电脑、手机客户端提供文化产品点播服务。有序推进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健身场所、临时电影放映点等纳入社区文化家园建设范畴。实施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室提升工程,规划建设一批乡镇多厅影院。以农村文化礼堂为抓手,推进农村文化设施标准化工程,将农村文化礼堂打造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和当代乡村精神文化地标。引导和企业发展文化事业,推进企业文化活动设施建设。

2.丰富公共文化产品。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公益演出下基层、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工程,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权益。坚持“送文化”“种文化”“赛文化”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广场文化、村落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活动,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活动经常化,发展一批示范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扩大政府采购公益文化产品和服务范围,鼓励文艺院团和社会团体、民营单位、个体演出团队开展送文化、送电影、送流动少年宫下乡等服务。

3.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以服务为核心,以群众满意为基本准则,开展设点服务、流动服务、定向服务、特色服务等,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完善公共文化资源配送机制,整合县乡村三级资源,探索菜单式按需配送服务,推广“流动文化馆”、“流动图书馆”等做法,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流动。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特许经营、政府采购,以及赞助或冠名等方式,参与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多元化、社会化。

(三)文化产业振兴工程

把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新产业,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精品化为方向,以平台打造为重点,构建体系完备、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1.发展四大特色文化产业。以农耕体验、休闲养生和创意服务为着力点,把文化旅游、艺术创作、文化创意、现代传媒作为文化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一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田园风情省级旅游度假区为龙头,以生态田园风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传统农耕文化、道教养生文化和茶文化为基础,规划建设松阴溪5A旅游景区、卯山道教养生景区、双童积雪景区、延庆寺塔景区、大木山骑行茶园景区,以及畲乡风情、红色旅游等多个文化旅游特色景点和特色养生村、民宿村。二是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发展,扶持具备一定基础的青瓷、黑陶、玉石、根雕等传统工艺制造业加快发展,推进吴越农耕文化村、旭日东升陶瓷文化园、松州陶艺村建设,逐步形成产业规模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优势。支持传统手工艺、家具、农具、厨具、装饰品、服装设计制作等传统“百工”业发展,加快具有本土特色的工艺美术品和旅游纪念品制作业发展。积极引导和鼓励发展乡村音乐、乡村舞蹈等乡村艺术创作和展演业,培育乡村剧场。挖掘传统非遗、民俗节会、耕猎茶渔等乡土民俗文化,发展民俗演艺业,做大“松阳高腔”演艺产业,重点鼓励在景区、历史文化街区开展民俗展演。培育文化演艺市场,发展文化演艺公司,组织专业演艺队伍。利用现代创新手段,培育影视、动漫、微电影、婚纱摄影等特色文化演艺产业。三是大力发展会展及文化产品生产、销售业。以办好松阳茶商大会、田园松阳文化旅游季为重要平台,推进专业化、特色化、市场化的会展平台建设,推出文化创意产品、文体休闲娱乐产品等新型会展产品,发展文具制造、工艺美术品、体育休闲等文化产业项目,推进学生画、艺术画、行画、十字绣等现代艺术装饰品业发展。发展图书报刊、演艺娱乐、广播影视、动漫游戏、工艺美术品等产品市场,培育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要素市场。培育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发展版权代理、知识产权评估、演艺经纪、工艺美术等文化中介行业。四是大力发展现代传媒产业。推进广电影视中心、电影院线和城镇数字影院建设,完成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双向化改造,加快通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网络广播电视、手机电视、公共视听载体、移动电视等新媒体,拓展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

2.打造四大文化产品综合平台。一是打造一个产业集聚平台,重点打造松阳文化产业园区。结合县城南城开发战略,以独山区块和潘村区块为重点,规划建设文化总部大厦和艺术群落楼,引导文化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促进形成发展前景好、产业规模大、竞争能力强的文化产业集群,打造县域文化产业集聚中心和文化产业服务中心。二是打造一批文化艺术服务平台,重点打造田园松阳文化创意园、寨头摄影休闲景区。在县城和有条件的乡镇建设若干“松阳文化客厅”,邀请知名艺术家、作家、学者前来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探索与影视创作公司建立合作,共同创建影视文化基地。三是打造一批文化旅游与养生平台,统筹规划建设新兴茶香小镇、摄影休闲小镇、文创谷,以及一批文化旅游景区、景点和文化养生基地。四是打造一批文化产品交易平台,近期重点打造玉石根雕文化城、书画交流交易中心,推动传统手工艺、特色文旅纪念品向历史文化街区集聚发展。

3.推进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推进文化与田园农业融合发展。利用“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的品牌优势,发挥茶文化研究会作用,推动文化与茶产业融合发展,提升茶叶产品附加值,发展品茶养生、茶艺表演等新业态。发展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景观农业、休闲农业,加强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建设和文化包装,提高农产品的文化含金量。二是推动文化与田园工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创意设计在工业领域的广泛运用,促进有条件的传统制造业向文化创意产业、时尚产业、大健康产业方向发展。加强产业集聚区和企业的生态化改造建设和园区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探索发展工业旅游项目,培育具有文化内涵的绿色生态工业发展模式。三是推动文化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发掘本土文化元素,促进现代服务业特色化发展,探索培育摄影主体酒店等新型业态。开展特色服务业品牌创建活动,逐步形成具有松阳文化特色的服务业品牌。鼓励餐饮、住宿、茶馆等服务业走文化特色路子,培育文化特色餐饮、住宿、茶馆市场,成立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发展特色文化服务业。

(四)文化健身养生工程

1.改善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围绕创建省级体育强县,推进体育强乡镇建设,全面改善城乡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建设松阳县“一场两馆”(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和松阳县水上运动中心,有序实施中心镇体育馆和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工程,不断改善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全面提升城乡公共体育设施保障水平。

2.深化全民健身运动。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均衡配置,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大体总和各体育协会规范化建设,发挥包括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作用,利用好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和体育人才资源,举办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比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向纵深发展。加强青少年体育训练,以田径、皮划艇、篮球等优势项目及攀岩、排球、足球等新兴项目为重点,不断加大投入,加强梯队建设,提升青少年竞技体育水平。统筹推进老年人体育、残疾人、职工体育。加强樟村拳等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和传播推广工作。

3.发展休闲养生运动。发展户外健身运动,以承办国内外高等级山地竞速、自行车等赛事活动为动力,充分利用绿道、古道开展体育健身、户外徒步、自行车运动,推进以新兴、三都为重点的户外运动线路建设,争创国家级户外健身运动基地。发展休闲养生体育,规划实施陈家沟太极拳浙江松阳养生园、耕猎渔钓中心等项目。发挥我县作为“中国气排球之乡”的影响力,举办和承办系列高等级气排球赛事。

(五)文化品牌培育工程

围绕打造“千年古县、田园松阳”区域品牌,加强品牌文化内涵建设,积极培育地域型、文化型、服务型、产业型系列品牌,彰显田园松阳的文化品牌魅力。

1.打造文化艺术精品。实施文艺精品计划,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规划,建立文化创作题材库,对列入市级以上重点题材的文学、戏剧、电影、电视剧、动漫、广播剧、音乐、舞蹈、曲艺等艺术作品进行跟踪扶持,着力打造一批体现优秀历史文化、反映时代精神、富有松阳特色、具有较高水准的精品,力争每年都有一批文化作品进入市级以上文化创作题材库,都有一批作品在市级以上获奖。设立“田园松阳文化奖”,每三年评选一次,评选和表彰文化艺术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个人和优秀作品。创作“印象松阳”大型精品演艺节目,并在主要景区开展常态化演出。

2.塑造文化特色品牌。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围绕“千年古县·田园松阳”区域形象定位,统筹推进文化普查、文化丛书、文化展陈、文化节庆、文化民生、文化精品工程,设立“田园松阳”文化研究中心,深入开展文化品牌策划研讨,精心塑造一批特色文化品牌。围绕打响“松阳古村落”、“松阳老街”品牌,举办乡村文化论坛,办好松阳古村落网站,编辑出版相关刊物和书籍,开展艺术采风活动。精心挖掘和整合县域特色文化资源,打响叶法善、张玉娘、松阳高腔、茶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

3.加强品牌宣传推介。实施“文化走出去”计划,抓好“叶法善文化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中国最佳养生休闲旅游名县”“历史文化名城”等宣传推介工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互联网、移动终端等网络新媒体为主要方向,同时借助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通过LOGO、形象代言人和形象宣传片等手段开展广泛宣传。策划开展“名家写松阳”“名家画松阳”“名家拍松阳”等活动,扩大“千年古县、田园松阳”区域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文化人才培养工程

1.大力培育优秀文化人才。深入实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才工程和文化名家造就计划,推进文化创新团队和“文化名家” 工作室建设,加强名家大师、企业家、产业技术工人和文化宣传营销四支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覆盖理论、新闻、文艺、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等各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把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纳入文化发展规划和财政预算,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每年有计划地组织文化从业人员和管理人才赴高校研修,邀请名家大师为中职校学生、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文化从业后备人才授课,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复合型文化人才。充分发挥教育培训在文化和工艺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和企业开设非遗传承、文化产业专业培训和科研活动。鼓励文化企业、单位采取签约、项目合作、技术(专利、品牌)入股、岗位聘任等方式,多渠道引进优秀文化人才和名家大师。

2.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基层宣传文化机构和队伍建设清单”,加强改进基层宣传文化干部管理,选好配强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配好配足乡镇专职文化员,培育和发展“田园文化大使”、农村业余演出队、文化示范户、文化骨干、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建立由文化专业干部、乡镇(街道)文化员、农村文化管理员为主干的文化队伍。加强农村各类文化人才培训,重点加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专职管理人员和农村文化管理员的培训,实行年度培训制度。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从事文化工作。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基层文化单位和基层文化工作者予以表彰奖励,营造关心支持基层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3.优化文化人才成长环境。创新文化人才职称评审办法,形成以业绩为依据,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共同构成的人才评价体系。创新文化人才分配制度,探索实施高层次文化人才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多种分配形式。创新文化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重视发现和培养社会文化人才,对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员评定职称、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同等对待。对获得市级以上的工艺美术大师、能人、能手进行奖励。大力宣传文化领域领军人物、优秀人才及其成果,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舆论环境。

三、强化五大机制,为建设文化名县提供有力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保障。县委、县政府把建设“文化名县”纳入“田园松阳”建设的战略全局来总体规划、统筹实施,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文化名县”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建立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文化名县”建设的协调指导。把建设“文化名县”纳入乡镇(街道)和有关职能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分析的重要内容,纳入干部培训计划。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协调指导作用,文化部门要发挥文化建设主力军作用。其他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协同创新,共同抓好工作落实。

(二)强化管理体制保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振兴、文化市场管理等政策措施,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法制化水平。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增强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能力。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加强综合执法队伍装备建设,提高文化市场监管水平。深入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坚决扫除毒害人们心灵的文化垃圾,净化文化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文化法制宣传。

(三)强化规划引领保障。把本规划既定的目标任务,有机融入到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并与各相关规划做到无缝对接。以本规划为纲,认真梳理和修编相关文化建设与发展规划,相关发展规划要服从本规划,必要时要做出适当修订和调整。

(四)强化要素配套保障。认真落实“基层宣传文化工作重点政策保障清单”,加强土地要素保障,把文化发展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文化重点项目给予优先支持。鼓励企业在不改变用地主体、不重新开发建设等前提下,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历史文化建筑等存量房产和土地资源兴办文化产业。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文化发展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对文化发展的投入力度。建立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保障文化发展的必需资金。加强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化艺术专业技术人才、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文化科技人才等队伍建设,为文化发展提供充足人才保障。

(五)强化推进机制保障。全县各级各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本规划,制定落实规划的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对规划执行的评估督查,强化绩效考核,确保各项任务的落实。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全县各级党政班子的重要考核内容,建立健全分类分级的考核指标体系,对年度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评。加强对实施情况的跟踪督查,确保文化建设与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六章 “十三五”“文化名县”建设的重点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松阳县“文化名县”建设全面启动、夯实基础、初见成效的重要时期,抓好“十三五”文化发展至关重要。

一、主要任务

1.建立相关机构,完善相关规划,优化发展政策。围绕“文化名县”建设,尽快成立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机构、专项机构、专家机构,完善“文化名县”决策管理和工作推进机制。围绕本规划确定的目标要求,制定完善相关专项规划。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优化文化发展政策和各专项扶持政策。

2.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基础性、标志性、产业性、品牌性的重大文化项目。确保文化类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占比逐年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到10%。

3.精心打造一批重大文化活动平台和文化特色品牌。重点打造文化节会、文化赛会、体育健身三类平台,打造“松阳古村落”“松阳老街”“松阳高腔”“叶法善”四个特色品牌。

二、主要项目

1.文化事业类:松阳县大剧院、多厅影院、广电影视中心、“一宫三馆”提升(青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公共文化数字化工程、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省标文化室等项目。

2.文化传承类: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工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程、松阳“五庙”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街区民俗博物馆、王景纪念馆、乡村博物馆、延庆寺塔保护及延庆寺复建工程、濒危历史文化建筑抢修等项目。

3.文化产业类:松阳县文化产业园区、松阳县老街文化创意街区、田园松阳文化创意园、新兴茶香小镇、寨头摄影休闲景区、玉石根雕文化城、吴越农耕文化园、旭日东升陶瓷文化园、松州陶艺村、松阳文化会客厅、畲乡山寨风情旅游区、特色民宿等项目。

4.体育事业产业类:松阳县体育场、松阳县体育馆、松阳县游泳馆、松阳县水上运动中心,环松古平原慢行绿道,国家级户外健身运动基地、大木山骑行茶园等项目。

三、主要活动

1.松阳茶商大会·松阳银猴茶叶节

2.田园松阳文化旅游季

3.系列乡村民俗节会活动

4.全国大学生写生大赛

5.全国摄影大赛

6.全国知名艺术家走进松阳系列活动

7.全国山地竞速挑战赛

8.浙江省自行车公开赛

附件:松阳县文化名县建设暨文化发展“十三五”项目计划表

松阳县发展和改革局   松阳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体育局)

2016年2月1日

松阳县发展和改革局办公室             2016年2月1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