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丨抽象篇(襄)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3-24 16:00

头顶容器的人

抽象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襄”xiāng,象形字,‘襄’字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甲骨文的‘襄’字像一个头嵌入容器的人,商朝后期逐渐衍生出多个版本,有的加若干饰笔、有的在容器内加一‘丶’。西周中期的一款是在‘襄’上部容器中加表义金属的‘吕’,这便是最早的‘镶’;但西周晚期的‘襄’在此基础上繁化,将‘吕’讹作‘土’,又加‘攴’,更具象地描绘了‘镶嵌过程’;更有一款外部加‘衣’,使得此字变得晦涩难懂。楚帛、秦简承袭西周晚期附‘衣’的版本,东汉《说文》承袭秦简。造字本义:头顶容器的人,由‘容器嵌于头部’引申为‘嵌入、镶嵌、附着、贴附’;引申为‘具有此类生活习惯的地域’。

备注:

甲骨文相似字。‘襄’的甲骨文字形与‘兒、兇’相似,区别在于‘襄’的上部有明显的腰线,‘兒’的上部则为不封口的圆,‘兇’的上部为‘火’的变形以及下部跪坐的‘人’。对比甲骨文的‘髟’中‘人’的上部可知,‘兒’想表达的是发量稀少。(参见

商周各期‘襄’字的应用。甲骨文的‘襄’字像一个头顶容器的人,且在商朝时期常用作地名,推测此字应指商朝时期的某个方国,当地特色即用头顶容器。西周时期繁化,有两个版本:一是加‘土’和‘攴’,二是在前者基础上加‘衣’。西周时期刻有‘襄’的青铜器有「作父己襄尊」、「薛侯盘」、「散氏盘」、「稣甫人盘」、「稣甫人匜」等。

商·甲骨卜辞·襄

商·青铜器·襄

西周·青铜器·襄

甲骨文的‘襄’常用作地名,如“(隻)麋二百……在襄”(合10990)、“贞于乙酉陷麋在襄”(合10991)、“䍑在襄”(合10992)。还经常放在‘商王’前,如‘襄祖己’(集成8334)、‘襄父癸’(集成8714)等;像祖戊、父己、祖己、父丁、父辛、父癸这样的名字一般来说都是商王专用,有时也会赐予商朝诸侯国,以表其重要,如‘襄父丁’(金文集成8495)。

‘襄’在商朝时期的推测。先秦时期中国有头顶物习惯的地区有鲜卑族、羌族、彝族、三星堆文化等,在地图上,以商朝中心为参照的‘襄’即指“东胡”之一支的鲜卑族,商朝用‘襄’指代东北方的某地。商代,孤竹国既履“任王事”之职,又代商守土之责,是享有尊贵地位的诸侯国,都城位于今河北卢龙地区。西周初期,孤竹国被西周分化。西周在其西部建立了燕国,管控孤竹及其北方属地和方国。此时的孤竹国疆域,逐渐被新封赏方国压缩于燕南地区。随后燕国崛起,孤竹国属地再次缩小。春秋初年,随着周王室衰微,中原各大国间展开了剧烈的争霸战争,无暇顾及偏远的少数民族,这给了周边少数民族发展自己势力的机会。就在这个时期,山戎迅速崛起,达到鼎盛,与其相邻的令支、孤竹等都被征服。孤竹国在商末周初迁徙至辽西一带之后国力渐渐衰弱,难以统治辽西,最后沦为山戎的与国。

西周地图·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4年)

‘襄’在西周时期的推测。西周时期金文的‘襄’常用作人名,如「稣甫人匜」:“稣甫人作妃襄媵匜”、「稣甫人盘」:“稣甫人作妃襄媵盘”。

西周·散氏盘·铭文

西周·散氏盘·铭文译文

散氏盘上的铭文大意:周厉王时期,夨国侵扰散国的城邑,被散国打败后,便用田地向散国赔偿。

散国,周代诸侯国,位于大散岭故而得名。在这里,秦岭山势有所中断,与自甘肃西来的陇山之间形成了一条隘道。古人利用这条隧道,开通了连结巴蜀与关中的陈仓道。

夨国 ,周代诸侯国,一作虞国。故地在今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和陈仓区贾村原一带。

「散氏盘」局部铭文:“乃卑西宫襄、武父誓,曰:“我既付散氏湿田、畛田,余有爽变,爰千罚千。”西宫襄、武父则誓。厥受图,夨王于豆新宫东廷。厥左执史正中农。”

「散氏盘」局部铭文译文:“于是给西宫襄(武父)发誓说:‘我既付散氏湿田、墙田,我有反悔,同样(孪)受一千罚一千’,西宫襄(武父)按协定也发了誓。就这样散氏家族接受了受封田地的地图。“‘夨’大人宣布把王上的旨意刻于豆上,放在新宫东廷。”

从铭文中提取‘襄’为散国地区,《资治通鉴》:唐光启二年(886),上自宝鸡幸兴元,“以传国宝授(王)建负之以从,登大散岭”。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五十二里,上有大散关。

商周各期‘襄’字含义的总结。以商朝中心为参照的‘襄’即指“东胡”之一支的鲜卑族,商朝用‘襄’指代东北方的某地。以西周中心为参照的‘襄’即指宝鸡至彝族、途经广汉一带,西周用‘襄’指代其诸侯国——散国的‘襄’地。

于商而言,‘襄’最初指东北方某一部族的生活习惯,后泛指这一部族,随着商朝逐渐掌握青铜技术,后将这种容器嵌入头部的行为类比于金属嵌入器物;于周而言,‘襄’已被替换为秦岭一带有着‘头顶物’习惯的人们,后作地名。商周时期的‘襄’皆指地域,只是其所指并非一地。

来源:汉字历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