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公司招聘信息明确空窗期上限 求职者如何再出发?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3-29 04:38

“公司规定,由于‘空窗期’大于3个月,招聘无法继续推进,祝顺利。”近日,李臻接到了本月第4份面试结果通知,这次依然难逃失望。

今年春节后重新回到北京求职的她,已在各大招聘软件上投递了上百份简历。

“至今没有公司录取我,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简历上的‘空白’,不少公司都很在意这段‘空白’。”一年的“职场空窗期”成了李臻求职路上无法忽视的阻碍。

李臻的遭遇并非个例。前不久,“职场人的简历不敢有空窗期”成为热议话题,当一些职场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学习或是探索自身更多可能性后,渴望回到职场,却发现“空窗期”给他们“减了分”。求职者缘何选择“空窗”?“空窗期”后再出发,难度几何?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职场空窗期”不罕见

“因为工作压力逐渐增大和个人身体健康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主动选择辞职回到家乡。”2022年底,从事视频剪辑制作相关工作5年后,蒋双林离开了北京,开始了一段时间的“GAP”生活。

所谓“GAP”,即从原有生活模式中暂时跳出,尝试更多体验,为未来生活、学习和职业发展蓄力。

“去年一年,我去了两个国家长期旅行,体验了不同文化的生活方式,还开设了个人自媒体账号。”31岁的蒋双林说,这是一段难得的自由时光,摆脱了工作时的社交压力,可以尽情地读书、旅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29岁的乔思宇则认为离职后的“空窗期”就像一个缓冲带。曾在事业单位工作3年的他感慨:“真正慢下来后,以前那种逼着自己必须前进的压力一下子消散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