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广佛同城游 游客都爱哪一味?
旅途中的招牌菜
每次到一家餐厅吃饭,大家自然都会想吃这家餐厅的招牌菜,在旅途中也是如此。去一个地方旅游,自然会想要尝试当地的招牌菜。有时候,一个地方的招牌菜可能不止一道,有的是经典怀旧特色,有的是网红人气美食,还有的以新奇特为主,但无一例外,招牌菜必须要接地气,能品出当地的文化。广州和佛山作为游客们喜爱的旅游目的地,招牌菜更是旅途中的绝配。一起来看看旅途中有哪些不能错过的招牌菜吧?
广州:来到市郊 乡间美味接地气
对于游客来说,到广州旅游,美食是最不可错过的。在广州市区已经是云集了一众美食餐厅,一天到晚都可以吃不重样。不过,如果有机会去到广州市中心以外的区域,比如南沙、花都、增城、从化去旅游,那么当地那些接地气的招牌菜,就更不可错过了。进入初夏,滨海的南沙区、适合乡村游的花都区迎来了更多游客,到这两个区,可别忘了顺道品尝一下当地的招牌菜。
南沙区:除了河鲜葵花鸡 还有新垦莲藕
很多人到南沙去觅食,都是冲着南沙的海鲜、河鲜和葵花鸡去的。实际上,南沙区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也是不少新鲜绿色食材的生长地,其中,新垦莲藕就是去南沙不可错过的招牌。
新垦莲藕之所以有名,是因为新垦位于珠江入海口,咸淡水交界处,这个地方泥层肥厚,沙质土透气性好,并且水源和矿物质都十分丰富,因此在这里长出来的莲藕不仅粗大如瓜,而且藕香浓郁,是莲藕界的上佳品种。最特别的是,夏秋采收的莲藕比较爽脆,味道甘甜清香,而秋冬季节所收获的莲藕肥大丰满,口感松化,喜欢吃粉藕的人可以冬天去品尝。
在南沙区的餐厅,新垦莲藕是必定有的食材,简简单单的一道绿豆酿莲藕,就已经能吃出新垦莲藕的精华了。厨师将绿豆煮水去皮,将绿豆仁灌入莲藕洞之中,再放到锅上蒸一下,最后淋上事先准备好的酱汁,这样的绿豆酿莲藕不仅健康养生,还能吃出莲藕本身的清香。此外,不少餐厅也会将莲藕和猪肉、鸡一起焖煲,相辅相成,更能突出新垦莲藕的美味。
花都区:狮前鸡、狮前碌鹅是招牌
花都有不少美丽乡村,保存着原始的面貌,自然环境极好。在这样的乡村里,出品的食材也自然是亮点。除了花都区的网红乡村——因春季油菜花盛开闻名的红山村、梯面村之外,狮前村也是游客喜爱的网红乡村。这个位于花都区东部山前旅游大道以北山谷中的乡村,四面环山,是远离都市喧嚣的“世外桃源”,来到这里,呼吸到的空气清新。狮前村周边都是国家级的生态公益林,狮前鸡、狮前鹅就散养在这里,也成了这里的招牌。
狮前鸡有很多种吃法,红葱头蒸鸡、胡椒蒸鸡是最多人选的做法,可以突出狮前鸡的鲜美和嫩滑的肉质。狮前村居住着许多客家人,因此客家碌鹅的做法就用在了狮前鹅上,此外还有芋头蒸鹅,鹅的鲜味进入了松粉的芋头中,让人一试难忘。
佛山市顺德区:除了吃鱼 民间小吃也“销魂”
佛山几乎每个区都有各自的招牌美食,尤其是顺德,更是凭一部《寻味顺德》吸引了全国游客来此打卡,恨不得在旅游时将顺德美食都品尝一遍!其实顺德区地域也是蛮广的,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几家做鱼、做顺德传统美食的网红店,还有一些是藏在街头巷尾的怀旧美食招牌菜。
北滘镇碧江村:美味云吞物美价廉
如果搭乘广珠城轨,进入顺德的第一站就是碧江站。碧江位于顺德北滘镇,这里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碧江金楼古建筑群就是其中之一。此外还有不少美食,其中云吞远近闻名,许多云吞老店都藏在乡村老宅中,几十年如一日地世代经营,充满了人情味。
在碧江古村里走走,会发现古韵犹存,古祠堂群、古宅、蚝壳墙散落于村落间,走着走着,还会发现不少藏在古宅里的云吞店,比如苏记、虾仔、珠记云吞等,都是当地出名的云吞世家。有很多人专门赶到这里,就为品尝这每日新鲜的云吞。云吞店几乎都是传承了至少两代人以上的手艺,云吞都是新鲜手工制作,一边吃着,还可以看店家在一旁亲手包云吞。据说碧江云吞美味的秘诀在于其馅料都是手工来制作,肉都是选择新鲜五花肉,由人手剁碎,再添加葱、马蹄等馅料,加入秘制调料来制作。而碧江的云吞价格也是便宜得让人惊讶,一大碗净云吞只需8~10元。
陈村镇:陈村粉 连偶像明星都曾打卡
让陈村镇名声在外的除了花卉市场,还有陈村粉,这可完全是陈村发明、传承的美食。之前有不少明星就曾经在拍摄综艺节目时专程来到陈村,为的就是品尝最地道的陈村粉。
在陈村,品尝陈村粉自然要去百年老字号食府“黄但记”,黄但记是一间很有传奇色彩的顺德美食老店,创办人曾经发明了陈村粉,如今算下来已经传承了几代人,而这里出品的陈村粉可谓是“薄如蝉翼、纯白若雪”,秘诀就在于正宗的陈村粉依然由青石磨研磨成米浆,再人工制作,在制作过程中不会添加任何化学成分,因此只会吃出天然纯正的米香味,更薄更爽的口感,让人一试难忘。
如今,陈村粉的吃法可不止是排骨蒸陈村粉这么一道招牌,“黄但记”的一道咖喱蟹陈村粉也是上过明星综艺节目而爆红的美食,经过多次调试而成的咖喱,再加入新鲜的肉蟹,让鲜味瞬间提升,配以爽滑、薄软的陈村粉,让咖喱蟹的味道融入其中,恰到好处。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薇薇